一个人默默地沉思
冰封谷远离中原,而这一带早已伊斯兰化,可谷中及附近为数不多的汉人仍然固守着汉文化最核心的那些传统,与草原等地被迅速同化的情况全然不同,这激起了赵抗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调查研究,赵抗找出了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穆斯林内部极其团结,而又不像中土汉人那样习惯忍让,一旦发生纠纷必然一拥而上,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应付。所以当地汉人为防意外,都不得不选择了聚居的方式,这样一来文化传统便很难被同化了。因为在聚居的情况下,即使当地人口比例中本族只占很小一部分,日常生活中却还是更容易见到本族人,民族认同自然不容易动摇。
由此赵抗发现了“入乡随俗”这一习惯的莫大弊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向外移民离开中国本部的汉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当地人同化(可能后来的汉人移民也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会有唐人街的出现。)。移居外地后,生活方式被同化是必然的,但是只要采取聚居的方式,同时固守原有的文化传统,即使人数居于劣势,也完全可以凭借汉文明的先进性,将人数更多的当地人同化。说到底,“入乡随俗”这一说法,其实是为了个体(含家庭)的便利,而损害了全民族的利益,这个认知令赵抗的心情颇为沉重,可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该怎么办呢?
还有个原因也很重要,十几年前耶律大石的大军征服了这里,并一直向西开拓疆土,在遥远的异域重建辽国。尤其是两年前耶律大石以寡击众,打败了十余万穆斯林诸国联军,又趁势西进,使强大的花剌子模成为附庸,从而完全确立了自己对整个西域的统治。由于契丹人早已高度汉化,由他们来做统治者,对移居当地的汉人来说,至少比让本地人统治要好得多了,而被同化的可能自然也小了很多。
耶律大石本是辽国贵族,在辽国灭亡前夕,率军以少胜多,大败趁火打劫的北宋军队而一举成名。随后因辽国皇帝一意孤行,耶律大石便在部下的拥立下称帝,向北退至草原,在获得一些部落的支持后,手中有了万余精兵。但是当时辽国大势已去,耶律大石便向西发展,就靠着这点兵力起家,在不到十五年的时间里,降伏了实力不弱的西域诸国,建立了一个版图不在南宋之下的新辽国,由于位置极西,在中原多称其为西辽国。而耶律大石并未因眼前的安定便放弃恢复故国的打算,期间曾多次派出大军试图伐金,虽然都因路途遥远而夭折,但是比起偏安的南宋小朝廷来说,可要强得多了。可笑的是,南宋朝廷对于耶律大石重建辽国之事,只有粗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