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是轻松。反倒是西夏数十万军民困守国都,仅kao存粮又能坚持多久呢?在李仁孝看来,固守兴庆,赵宋联军的确是攻不下来的,但若他们围而不攻,那夏军就只能等死了。
西夏的大臣们这下也提不出有力的反驳意见,所有人都将自己的力量投注于即将开始的决战之中。说起来,党项人的团结是令人敬佩的,要不然这样一个小民族,又怎么能在大国的夹缝中坚持这么多年呢?
然而,精神从来就不是万能的,赵军在中原战场上威风八面的战车大圈防御战术现在已经传入南宋军中,而吴璘虽然年事已高,脑袋却没有僵化,反倒比很多年轻的军官更能活学活用。在吴璘看来,有强大的人力战车固然是很好,但实在没有的话,替代品也并非很难找,只要同时满足路障功能和移动灵活这两点即可。于是,当西夏步兵混编的近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之后,摆在他们眼前的却是以运粮车为外围骨架构建出来的山寨版大车战阵。
西夏人一看就闷了,这运粮车还能这么用的?其实这是很老的战术了,当年汉代的卫青与匈奴单于的主力骑兵在漠北决战时,就是采取了利用武刚车结阵阻挡对方骑兵冲击的战术,武刚车是两用车辆,既可用作战车,也可用作运输车。可是后来中国人又犯了好就全好、坏就全坏的老毛病,在意识到战车的诸多不足后,不是想着改进,而是直接将其扔进了垃圾堆,而走上了利用重步兵对抗骑兵的路线。这种路线未必比以车制骑的战术差,至少成本会低上很多,然而以步制骑对士兵素质尤其是勇气和斗志的要求极高。盛唐时汉人极其自信,那时采用这一战术自然没有问题,经典例子就是唐代所向披靡的陌刀阵。宋朝继承了类似的战术,不过出于成本的考虑将陌刀换成了更加便宜也更加容易使用的斧钺,效果本应没多大差别,然而宋朝的民风已经变得文弱内敛,这时再用这种以命搏命的战术,就显得非常不合适了。正是因为这样,当年金军南下时,北宋军队人数再多也是不堪一击,如果采用以车制骑的战术,虽然也未必能阻止得了靖康之乱的发生,但至少也不会那么惨吧?
不过,这支西夏大军并非纯粹的骑兵,所以还好办一点,派步兵上去将那些拦路车全部砸碎就好了。可当西夏步兵真的冲上来之后,密集的车阵突然开了一道大口子,吴家军那六千已经披上铁甲的骑兵从中冲了出来,西夏步兵为了方便砍车,阵型混乱不堪,又如何能够抵挡地了重骑兵的突击?只是一个照面,西夏数万步兵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伏尸万余,侥幸逃生的也各自逃窜,再也不敢向联军进攻了。西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