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草原部族常用的指挥工具,但是赵国兴起后,赵抗考虑到金鼓灵活性太差,也在军中大量使用号角。草原上的部族绝不可能来到河北平原上,那么难道是赵军到了?
没过多久,完颜亮就发现自己判断失误了,但是他那颗忐忑的心反而愈发沉了下去。由于哨兵过于疲惫,集中力无疑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一直都没发现四周有大军集结,等到完颜亮听到号角声时,这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已经被团团包围。完颜亮的战争经验何等丰富,很快就估计出了敌军的兵力,至少也有三万以上,完颜亮心中不由一紧。从那些人的装备上看,他们无疑算不上是正规军,自然不可能是拥有东方最好装备的赵军,而应该是两河义军的一支,然而他们的纪律性却远非完颜亮这拨金军此前遇到的任何一股“盗匪”可比,完颜亮立刻明白过来,眼前这支数万人的大军,才是两河义军真正的主力,而他们此前剿灭的,不过是一些附属的贼寇罢了。完颜亮不会天真到以为双方碰上只是纯粹的巧合,他很清楚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圈套之中
事实也确实如此,完颜亮之勇天下罕有,赵训并不认为自己的十万大军有实力与其正面决战。这时李堂提出利用分队骚扰金军以诱其分兵的策略,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而赵训如今的政治手腕更胜从前,不但达成了令金军分兵的目的,还借刀杀人除去了义军中大部分不听话的边缘势力,他从此才完全两河义军攥在了手中,而不像以前只是作为形式上的领袖。
本来赵训其实是想将十万精兵都拿出来绞杀完颜亮的,但是王德久历戎行,告诫他说要想不将敌人吓走,出动的兵力不能超过三万人。完颜亮再怎么勇猛,他率领的铁骑再怎么厉害,也很难战胜十倍于己的敌军,更何况两河义军是有心算无心,胜算就更大了。然而赵训还是有些担心,两河义军的实力虽然占据明显优势(已经考虑了兵种、数量、训练和装备带来的实力差距),但也有两个很严重的问题。
一是赵训手下兵力虽多,但却严重缺乏能够统率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十三岁的辛弃疾能够将五千人驾驭自如,居然已经是两河义军中的第一人,比他那师父可强得多了。于是赵训不得不将三万人拆分成二十多支单独的编队,那部队之间的配合就很容易出问题,如果完颜亮死战的话还好,要是他一心突围,说不定还真给他找到空隙钻出去。说起来,两河义军中统率力较强的那些人中有一半都是辛弃疾带过来的,这也难怪,要想带好大队人马,文化水平低点倒无所谓,但如果连字都不识一个,那就会很麻烦。自己带出来的兵还好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