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到本土来,现在他却想做出一些在赵国都没敢进行过的尝试。举例来说,赵国由于本就是新建的国家,不设立科举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而在南宋这样搞却会断掉儒生们的出路,绝对是行不通的。然而赵抗虽然知道这一点,却还是这么做了,因为他想要藉此测出那些士大夫们的底线。
第五百二十三章 无路可走
结果南宋全国到处都出现书生请愿之类的事件,而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吏都纷纷上表辞职。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赵抗肯定会就此屈服,但是当初秦桧降伏后,大批的秦党也归附到赵抗的旗下,只要他们不撤,朝廷和地方的秩序就不致于崩溃,而赵抗便来得及派出赵国培养的那些能吏补上缺口。这就是小人的好处,他们没有原则,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便能安全地使用了。结果这样一来,赵抗反而趁机将南宋的政权彻底攥在了手中,而那些请辞的官员却只能大眼瞪小眼了,他们现在已经是一无所有了,难道还要他们这些书生暴力反抗不成?
而赵抗接下来的一些举动就更是令士林绝望,赵抗居然派人抄没了孔府,并将“衍圣公”孔拯以“叛国罪”(是指孔府向金国降伏的事)贬为奴隶,再加上一些鱼肉乡里(人性是丑恶的,只要犯罪不会受到惩罚,想kao其自觉是根本不可能的,偶尔的几次个例没那么巧正好轮到他身上。)之类的罪过,数罪并罚后直接处死。这下赵抗可就捅了马蜂窝,全国各地以“圣人门徒”自居的文人普遍陷入了歇斯底里的恐慌和绝望之中,其中因为不甘心与那些“贱民”平等相处而自杀的就有上千人之多。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从来就没有暴力反抗的意识,宋朝之所以软弱可欺,也就不言自明了
赵抗对这些人却是不以为然,“若他们是死于抵御外敌的战场上,还能算得上是英雄,只是因为不能继续高高在上,就受不了而自杀,这种人活着也只是浪费粮食,想死的话就随他们去吧!”
既然连孔府的人都没放过,其他那些降金的伪官就更不用说了,不过由于赵抗对伪军士兵不予追究,所以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抗。而且,并不是所有伪官都受到了清算,在赵宋军队北上过程中不战而降的免罚,率军投诚的有赏,因为他们这样做明显减少了北伐军的伤亡。所以赵抗的所作所为虽然看上去非常过分,但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遵循有利原则,只要对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有利,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推行,因为世上现在已经没有人阻止得了他了
除此以外,赵抗还将赵国的行省制度以及大部分官制移植到了南宋境内,这自然引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