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和数量更多的步兵,而且随着装备的改善与训练的加强,这支直接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劲旅将会更加强大。而只要现在北方的现状维持下去,赵训对麾下大军和这块土地的控制力也必定会日益增强,那时必然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在赵训想来,朝廷现在就急于将他召回,用心昭然若揭,而对他来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将他此前的行为视为替朝廷代管两河地区。到那时,虽然有功受赏,但做个无权的闲散王爷,又怎么比得上现在大权在握的光景呢?
而他的部下就更是人心浮动,如果赵训的权力被朝廷剥夺,那么他们这些人的前途就很值得怀疑了。大宋朝廷到时候必定会派人核实他们的功绩,可他们又怎么可能比一直领导大家的赵训清楚?何况南宋官风历来不正,到时候恐怕大家还得从自己流血流汗挣来的战利品中割肉去伺候上官,即使这样,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也必然会被遣散,因为朝廷为了控制北方,是必定会派出大量自己人的。再说赵训对燕云地区还有野心,所以手下的官吏将领都有大量的储备,如果朝廷现在接手这股势力,那些储备人员肯定都得卷铺盖回家。正因为大家的利益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人都反对赵训前去临安。
但是赵训也注意到一个问题,越是文化水平高的将领官吏,态度就越偏向朝廷那一边,也许是因为以他们的才能和出身,即使朝廷接收两河地区,他们也一样可以混得风生水起。然而,若是他们并不全心支持自己,赵训是根本没有信心与大宋朝廷对抗的,看来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去。虽然赵训的心中已经作出了决定,但是因为人类共通的缺陷,他下意识地用起了拖延战术,这差一点就令他追悔莫及
辛弃疾跟在赵训麾下作战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彼此之间建立了不错的关系,所以他并不想赵训作出错误的决定。这次的诏书中还特别点了他的名,辛弃疾立刻就想到这次的圣旨恐怕其实是出自于赵抗之手,正所谓“知父莫若子”,辛弃疾很清楚赵抗一般是不屑耍阴谋诡计的,因为他拥有压倒性的实力。再考虑到这次回去很可能会受到赵抗的责罚,有赵训帮忙说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