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德国参谋长小毛奇所说:“那是一种民族战争,不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苦战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而在这样的战争中,即令获得胜利也还是得不偿失。”
但是非常可惜小毛奇虽不乏智慧。但却完全没有魄力。他既不能根据自己的理想来重新拟定一套战略。而对于前任参谋长施利芬所移交下来的计发 也感到无可奈何。他内心里对施利芬的思想不敢芶同,甚至对它缺乏信心,但他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元帅有一种自卑感,在表面上不敢明白地表示反对,尤其是那样做无异于向整个参谋本部挑战。
但真正的原因还在于威廉二世的好大喜功,他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另一方面对于国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所以。到洲衅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出,而德国仅仅征集了田。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的,但法国能动员六十二个师,而德国也不过八十七个师。
最为致命的是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所做的修改。当然,世界情况在改变,施利芬计划即使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十年后的情况。但小毛奇的错不在于修改计划与否而是怎样修改,他并未完全理解施利芬计哉小的精髓,施利芬计划是右攻左守。并尽量引诱法军向左深入。这样就可以间接帮助右翼的成功。小毛奇不仅增强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许左翼发动攻势,结果却把法军从左向右赶,反而增强了他们对抗德军右翼的能力。所以,毛奇虽然接受了施利芬计划,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
付出了沉重代价的英法联军终于依靠铁丝网和堑壕抚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势头,而俄国兵力的数量和动员的速度也已超过了施利芬当年的估计。德军还是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境地。
战事的僵持对中国来说是天赐良机,而且这个良机是中国几年来卧薪尝胆,并在青岛战事中用鲜血和生命抢来的。对此最感高兴的自然是舁志华,他仿佛又找到了先知般的自信,精力充沛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德国商品现已经从亚浙市场上完全消失了;美、英、法、俄等国全都倾力于与德国的战争,他们对亚州的商品输出也急剧减少,其结果是几乎全太平洋地区都发生了商品匿乏的现象。中国货和日本货取得了独占市场的优势地位,以非常高的价格畅销于亚太地区。而中国货因为销售渠道的广泛以及价格方面的优势,在与日本货的竞争中并不落
风。
有趣的是,对于中国商品,欧洲方面竟然也备感需要。尤其是俄国。经由陆路大量进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