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黑色的疙瘩,怎么有那么多引线,难道是集成电路?”
“怎么不见电子管?”
本来,他们打算拆开电路,看里面的具体构成,争取尽快测绘出来,确定这些侦查设备的运行方式。但是,当拆开之后,却发现跟他们想的不一样,不是各种玻璃泡的电子管,而是晶体管,集成电路!尤其是集成电路,不知道内部构造,很难分析电路结构和仿制啊。
电子管,是根据爱迪生发现的热电子效应制成的,在抽真空的玻璃泡中,制造出电子二极管和三极管,具有闸门作用和放大作用,又构成了各种复杂的电子线路。
之后,美国人在48年的时候,在贝尔实验室里发明了晶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用半导体材料来制造,耗电少,体积小,故障率低,又在58年的时候,制造成了集成电路,将众多的二极管,三极管合在一起,做成一个芯片,进一步减小体积,降低故障率。
现在已经是76年,美国人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应用上已经相当迅速,军用领域里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是,苏联却一直都对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不感冒,他们只钟爱电子管。
“美国人是怎么想的,一旦发生核战争,剧烈的电磁辐射,这些晶体管和集成电路都会被击穿的。”一名技术人员开始替美国人担心了。
“美国人的路子是对的。”就在这时,后面发出了一个声音。
第十三章集成电路是方向
某些时候,苏联人是相当固执的,比如,面对着西方的电子革命无动于衷,继续大规模地采用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能少,耗电量大,都发热了。而他们利用电子管,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办法,力争在性能上获得突破,这种整合的能力,是相当的强大,如果他们拥有和西方相同的电子技术,那肯定会开发出比西方更厉害的系统来。
其实,苏联也是有晶体管技术的,苏联在五十年代就有晶体管了,1953年5月苏联建立了专门的半导体工厂НИИ35,后世叫做“脉冲星”联合体批量生产半导体器件;1955年,在列宁格勒“斯维特兰娜”工厂也建立了生产晶体管生产线。而在七十年代就有了集成电路制造的超级计算机厄尔布鲁士。
不过,当时苏联人还认为电子管必定有潜力可挖。1953年的时候,杆状核心真空管出现了,体积大大缩小,同时塞进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里面去,功率远超过美国人采用晶体管的卫星。
由于部门的利益,苏联的守旧的电子专家抵制晶体管,更加有军方的一个观点,晶体管无法抵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