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无穷,连丫鬟个个都学富五车啊,徐光启心想能认识朱公子也是自己三生有幸啊。
随着两人不断熟悉,徐光启倒也不再客气起来,经常一有空闲就跑到朱显波家来看书,教书,切磋学术。而朱显波则吩咐马爹、吴妈每次徐光启来总来多买点菜,一来给徐光启补补身子,二来带点回去,这读书人,不是熟悉的人东西还肯要呢。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徐光启也不再提去广东的事情了,而张蕾几个也帮着张罗徐光启的生活,家里买啥都给徐光启备上一份,徐光启也成了这朱家一份子一样。
相处时间久了,朱显波也觉得徐光启这个书生其实很可爱,但是为了大明的将来和自己的前途,一方面还是要劝他去科考,另一方面则要强化灌输自己的理念了,将来才会想起自己,接受自己的观点,说不定能拉自己一把,又或者相互提携。
“徐兄,你说当今我大明的隐患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朱显波总是有意无意提政治,这徐光启天生人才,不参与国家大事,光教书确实可惜了。
“这。。。”徐光启似乎很为难,书生就是书生,似乎对于政治不敢兴趣。
“徐兄,这样可不行啊,你这一身学识不报效朝廷可就可惜了。何况当下当下我大明朝廷内有外患,你我都是读书人,应该多关心时局啊。”
“贤弟教训得是,说来惭愧,认识贤弟前,愚兄就是一书呆子,终日想着教书度日。这些日子与贤弟等人相处,我徐某茅塞顿开,受教匪浅啊。至于刚才的问题,未曾思及,还请贤弟赐教。”
“我也是自己琢磨的,赐教谈不上,你看,我大明朝廷自万历朝以来怠政多年,政令不畅,朝廷要员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导致各地上行下效。具体体现在救灾上反应迟钝,绵软无力,导致民怨日积月累,才有各地的农民起义。”
“朝廷如果不迅速稳定内政,如何抵抗倭寇骚扰,北方的蒙古,金国从来未曾真心降伏只等我大明内乱一定会趁机而入,而东南的荷兰人盘踞着台湾窥视大陆,是不好的预兆啊。”朱显波大有隆中侃大山的味道。
“那岂不是危在旦夕,依贤弟明见,朝廷该当如何,你我书生其他士子等该当如何?”
“朝廷首先得开源节流,大力发展商贸,充盈国库,再在各地大修水利,广施仁政,以图先安灾民,再求政局稳定。而你我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学识,为提高我大明的农业种植水平、制造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到那时粮食产量大增,各种装备得到提升,尤其是武器装备。”
“我大明朝禁止海外贸易已久,难道开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