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表现出什么,反而是和母亲一起忙忙碌碌,为三洪哥哥的婚事操劳着……
和林家小院的这点忙乱相比,朝廷里才真是的算是乱了呢。
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因为什么,朝廷就开始雷厉风行的展开吏治整顿的风潮,最先遭殃的就是那些京官,然后推而广之,整个(南)直隶的官场都开始面临“肃贪”浪潮的猛烈冲击。
千百年来的,做官的有几个是单纯依靠俸禄过日子的?谁没有点见不得人的东西?大家都知道千里当官为求财的道理,只要没有贪墨的太不像话,吃相也不是特别的不堪入目的话,基本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可这一次的“肃贪”风暴来的实在猛烈,很多官员都被席卷进去,一时人心惶惶。
六部五寺这些朝廷要害部门都被折腾的鸡飞狗跳,每天都有品级不低的官员被锁拿带走,稍微审问一下就扔进大狱之中“听候圣裁发落”。
詹士府的少詹士,正经的四品京官,不论实权只看品级的话,相当于正二品的地方官,就因为拉了国库的亏空,一绳子就绑起来丢进大狱之中。
还有督察院的右副都御史,三品大员呐,够资格穿紫袍了,深更半夜就被从家里拎出来,据说也就是因为贪墨了朝廷的银子。
朝廷的“肃贪”如**般在京枢一带如火如荼的展开,让所有的京官都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就在外官们暗自庆幸甚至是幸灾乐祸的时候,这次清查贪官的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六部十三道,各州府都在清查,这让大大小小的官老爷们看出了点端倪。
要是在银子方面有点问题就抓起来的话,六部五寺的京官,南七北六的地方官,谁的屁股底下也不干净。真要抓的话,大明朝的官员估计一个也剩不下,都得扔进大狱里发霉去。
千百年来,官老爷弄点银子花花,从来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尤其大明朝的官俸极低,要是不钻门子打洞的捞点银子,别说喝花酒的钱,就是书文往来上下应酬的钱都得自己垫出来。大明朝不是没有清官,但是绝对没有清廉到自己掏腰包给朝廷垫钱的地步。
贪墨是官场的常态,朝廷不可能不知道,如此大规模的搞下去,肯定是事出有因。
彻底洗去旧朝的官吏体系,提拔任命一批靖难功臣,一是为了酬功,再就是为了巩固新朝的地位。这才是此次风暴的根本目的吧?
贪墨这个借口的打击面太大了,只要是当官的就有嫌疑,谁也别想当没事人。只看到朝廷要借这次机会要给官场换血的大老爷们,根本就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