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重山而面平地,接壤联海,可以转东南漕运可承两辽兵备,此曰地利,为适宜迁都之二。”
“历朝历代,国诈绵长者无有立都城于江南者,兵事祸患多起于北方蛮族。立都于被足可震慑,此为适宜迁都之三。”
朱高煦只有准备侃侃而谈。接连说了几条迁都的好处,其实这些都是大臣们在争论的过程中已经说过的,朱高煦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总结而已。
虽然没有什么新意,可也足以证明他本人是支持迁都的,而且在他背后明显有朱林的影子”
可是迁都不是皇家的家事,而是干系到国家社稷的大事,臣子们自然有发言权:
“若论河山之巩固,物产之丰饶。天下何有右于江南者?太祖皇帝立足龙盘虎踞之都,终开我大明盛世,此不为天时?”
朱元璋就是在南京为国都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创了大明朝,难道这不是天意?
“诸朝祸起北族者众多,贸然将国之机枢北迁,一旦事情有变。恐应接不及,此不为地利也。”
北平终究太靠近边疆了,那边有很多异族人,即便是蒙古有很多部落已经内附,可更多的是还是对大明保持了敌对状态,要不然也没有必要一次接一次的北伐了。要是哪天忽然出了什么乱子,异族人的兵马旦夕之间就可以攻打进国家都城,这样的祸患可不在少数。
“迁都以北,必然填民屯田,此为劳民伤财之事,何为人和?”
因为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北平一直都算是边疆,而且征战连年,人口远远不如江南稠密。迁都这样的大事情,肯定需要大量的人口。如果真的要迁都的话,大规模的移民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而大规模移民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灾难,对于民生也有不小的伤害,绝对谈不上什么人和”反对派说的也有道理。和单纯因为利益考虑的赞成派相比,反对派似乎更有说服力。 朱高煦似乎早就料到反对派会有这种论调,站立在殿阶之上大声说道:“此为书生之见,实不足取。边陲之地?嘿嘿。我大明国国力鼎盛君圣臣贤万众一心,当行前所未有之壮举。开前所未见之疆土。普天之下,反我大明兵锋所指,旦夕之间可入版图。数年之后,北平亦为腹心之地。我大明国指日可成。何来边陲之说?”
这已经是在3用林三洪的《大明国》书文当中所提出的概念了。
未来的大明国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要开拓进取到南北极限。到时候疆土万里,北平也就成了地理性质上的中心,所以边陲边患等等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开拓疆土必然要有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