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房来说也是一笔买卖。王静辉这么做虽然是出于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这些孩子考虑的,毕竟在宋朝这个文人荟萃的时代,你想靠文章诗词来出名实在是太困难了,据王静辉所读过的史书来看,宋朝可能是教育最为普及的朝代,在这么一个时代中靠读书能够维持自己生活的能有几人?还不如让这些孩子趁机掌握点一技之长,作为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钱更为实际些。 所以王静辉收养的这些孤儿被分成两拨:十五岁以上的只让他们赶快掌握写字认字即可,再过两三年便可以充实到王静辉开设的各个作坊中去做工挣钱养活自己;另外一拨儿也是年龄最小的孩子除了要接受最基础的文化教育外,就是按照王静辉的需要分别接受不同工种的训练了。 当然也有一批孤儿比较特殊,那就是王静辉第一批收养的那十几个孤儿,他们的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可能是因为长期流浪使他们有很强的凝聚力,所以他们不愿意分开。王静辉的管家则想出了办法:把他们直接当成家丁来培养。当然王静辉也不会忘记他们,也让他们尽可能的接受接受教育,特别嘱咐过管家让他们干些端茶到水的工作。其实王静辉这样做也使他的内心感到有些极为的不适应,这使他多少回想起二十一世纪中国一些小企业使用童工的感觉,难受归难受但他还是比较清醒的,毕竟这已是他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条件了。“事情还是要量力而为的好。”王静辉心中无奈的想到。 在看望孤儿生活状况之后顺便也看看“神火”煤火行的情况,现在煤火行分成了三个部分,负责送煤上门和制造炉具的两个部分都在城内,在这里的就是负责制造蜂窝煤的部分了。按照王静辉的设想,制造炉具的部分也是要迁出城的,而制造蜂窝煤的场所也不是在这里,这是明年他建书院的地方,不过制造蜂窝煤和煤炉是王静辉偶然间想到的,当时也没有什么好地方,就在这里先将就一下了。刘账房已经按照他的意思在另外的地方购置了地皮,就等冬天过去后开春建设完工后,就把他们搬过去了。 蜂窝煤的制作虽然在宋朝人眼中也算得上是比较稀奇的玩艺,但说穿了不过是和泥巴的工序,没有任何技术在里面。由于王静辉在蜂窝煤面世之前便和煤矿主签订了长期大量收购煤渣的协议,在煤矿主的眼中,这些煤渣如同鸡肋一般,所以让他拣了个大便宜等“神火”煤火行推出蜂窝煤和炉具后,使得碎煤渣的销量也跟着大增,但王静辉却避过了这场涨价风潮,单是这一项便在成本上比别人低上一块儿。 来到蜂窝煤制作的地方,王静辉看到了如小山一般高的碎煤渣堆,雇工们也被分成了几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