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所谓“文化产业”的意思,虽然他对商人没有什么好感,但这听上去确实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更何况不管事情最后结果到底是好是坏,文人受益总是能看得到的,这才是他所关心的。 看到眼前这三个文豪似乎都对此感兴趣,王静辉却不紧不慢的问道:“各位先生,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这汴都开封的人口是越来越多了,你们发现这街上闲散的人员是不是也跟着多了起来呢?” 欧阳修三人不明白王静辉怎么突然转化了话题,感到十分疑惑,但其中的司马光说道:“改之,听说你刚到汴都还不到一年,你也注意到这点了。我大宋日趋繁荣,这汴都城自大宋立朝后也是多次扩建,以至于城墙的形状已经不是方形的了。” 司马光说完后,欧阳修和苏轼脸上都露出了一番自豪的神情,而他们却看到王静辉的脸上神情却是让人有点琢磨不透,是嘲弄,是不屑,是惋惜……但总归不是他们预料到的自豪。 王静辉说道:“司马先生,您说的大部分都是对的,我大宋现在看起来是要比以前繁荣多了,但这城市里面的人口越来越多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失去了田地的农民,为了生活所迫来到城市里面寻找生路。” 王静辉的话听起来固然是有些刺耳,但也是大实话,此时司马光刚才还有些自豪的脸上也不禁泛起了一阵羞红,三个文豪对他的话也没有反驳,毕竟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朝唐之上的皇帝老儿可以被那些没有良心的无良文人用繁华锦绣的歌功颂德式的文章给糊弄过去,但他们这些官员的脑子里面可是非常清楚。 王静辉说道:“其实如果‘文化产业’这件事最终能够成功的话,从中受益的远不止商人和文人。朝廷会因此及时的发现有用的人才;而这件事本身需要大量的商家参与进来,我的商务印书馆只不过是第一个尝鲜的开拓者,在今后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已。参与其中的商家越多,其雇佣的劳工也就越多,这些整天游荡在街上为生计而烦恼的人家也会因此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活路来,这也就变向的为朝廷养民,维持了这个社会的稳定,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国家!” 王静辉的话令在座的三个文豪陷入了一阵沉思,他的观点在一千年后恐怕连中学生都明白,但放到这个时代对他们固有的思想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冲击力的。司马光口中喃喃的说道:“商人也可以为朝廷养民!商人也可以为朝廷养民吗?!……” 王静辉对司马光这个在熙宁变法中保守派的首脑那一套“节流”的财政理论非常了解,典型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国家财政理论,他也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向他灌输一些后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