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他虽贵为一国之君,但却无能为力。
不过赵熙给皇帝赵顼的信件却显然让大宋统治高层在政策上更加偏重于民生方面。在经过几年的“报纸论战”之后,大宋对疆域的扩大显然没有以前这么迫切了,而报纸更多的报道各地民生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宋士林对民生多了很多关注。大宋统治高层的倾向在外敌威胁消失后,也慢慢转移到民生问题上来。大宋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带给大宋的直接政策面上的变化便是大宋税率的进一步下降,尤其是农业税收方面。农业税收自治平年间与商业税平分秋色后,这十多年来在大宋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在降低,在最近的七年间下降的尤为明显。这其中除去大宋越来越发达的商业造成农业与商业税比重更加失衡之外,三四次大规模农业税减税也是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尽管大宋还远没有到取消农业税的地步,但是毫无疑问最近三年来大宋没有出现过地方农民暴动,这其中农业税率不断降低居功甚伟。大宋此时的农业税收税率已经到了自大宋开国以来税率最低的水平,这使得天下以农田为生的百姓多少松缓了许多。尽管此时的农业税率依然要比唐朝的还要略微高了一些,但是由于大宋的农业耕作技术比唐朝高了可不是一点半点,最好的优质良田亩产量几乎能够达到唐朝的两倍,而大宋自从推广双季稻十几年间,亩产水平更是有了突破性的增长,这反而让大宋的农民比唐朝的同行要更加宽松一些。
不过随着大宋的农业税一路下降,大宋的地主却更加偏向于向工商业方面投资。大宋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经推行了快五年,其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不过在个人所得税中,农业个人所得税征缴的比例极高,使得大宋的大地主对土地兼并几乎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大宋可以轻易在南洋获得大量的粮食,要不是出于稳定大宋粮价免得大宋的农民破产,粮价可以降得更低。不过即便大宋朝廷有对本国农业保护政策,但是显然平稳的粮价使地主无法在农田上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也就迫使大宋的资本更加偏重于工商业。
虽然大宋地主们对土地兼并的热情在下降,这看起来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过想想大宋朝廷可以通过税法和不断的提供新的可耕种土地来调节,这也就不显得奇怪了。依靠土地获得的利润如果到达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界限,那高达四成的个人所得税几乎会让每一个地主感到胆战心惊。尽管受到这个时代的某些局限,还无法对地主的收入作出准确的评估,但是这么高的税率已经在给地主们敲响警钟了。况且依照土地拥有量超过三百亩就必须缴纳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