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些!”
武天明心里松了口气,说来也怪,祯娘虽然是大小姐,但又不是正头东家,年纪上做他孙女也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对着祯娘倒是觉得比对着顾太太还来得郑重。
直到了最后孟本才说话:“之前按着大小姐的意思试了,用了不同的材质做了珠核,种下去的法子也不同——就是水也不同。之前已经收了几批珠子了,都有人详细记了下来。大小姐的法子好,这样一样一样比照着来,定能找出产珠最好最多的做法,而不是那些产珠人家一般赌着运气!”
这养珍珠的事情算是稀奇,只怕有许多人不知珍珠不只是天生天养,还能像家中养牲畜一样自养。但是这又确实是早就有的事情了——祯娘九岁那年,正好在宋代的笔记小说《文昌杂录》中见到‘有一养珠法,以今所做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珠矣’。
她这才觉得大有可为,毕竟如今珠子是越来越少了,养珠就算当年是不比采珠有赚头,如今也应该有更高的利润了。后来探得的消息也是这样,如今流行的是锡浇铸的佛像或者半珠形做珠核,种到蚌蛤中,能得到佛像珠和半圆珠。
这技艺倒是比《文昌杂录》上的要难,当时各家养珠的都是保守秘密的。孟本费了老大的劲儿才挖出一个养珠的学徒,这还是因为这学徒只是跟着师傅打下手,晓得是怎么回事,但却并不会动手做事。
本来是这个情形,一直替祯娘奔波这件事的孟本都已经放弃了。虽然利润诱人,但是到底这手艺如何,一定是极难的,不然天下人都能养珠了,这珍珠何至于这般贵!
祯娘却不是这般想的,对照了自宋以来养珠上的进展,她还是觉得这些养珠人工艺进展粗糙,进步有限的很。原本是看运气养殖,后来还是看运气——她甚至只是看些老旧笔记就知道有好些地方可以改进了,但是这些养珠人却从没考虑过,岂不怪哉!
当时顾家欣欣向荣,账上钱多,祯娘所想说出来——几个掌柜的虽然觉得她年纪小小,但是却不能等闲视之,也觉得可以试一试。毕竟这个生意虽然要投不少钱下去,但是真能成的话那也是一桩能独门经营几十年,利润高昂的大生意了。
甚至于孟本还能分析:“其实也是稳赚不赔的,到时候就算大小姐说的那些新法子不成,原来养珠的手段两三年也就吃透了。凭着这个也能养珠赚钱了,只不过到时候定是不如有独门法子赚的多就是了,但是始终是一个赚!”
为了这一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