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娘并没有责怪人的意思,转过身道:“咱们都是读着圣贤书启蒙,哪一个不是见不得这些事情?但是真身处其中就无话可说了,总不能舍得自家,反哺万民罢,那样的圣人我如今还没见过。或者好些想,这是刚开始的不好,以后大家日子都会好起来的。”
祯娘说到这里还摇了摇头,她当然信这个,从古至今,如今自然比上古时候日子好过。因此将来人人日子都好过也是自然的,但她定然是见不到的了,这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者有几代人都要在中间辛苦。
说到这里,纵使祯娘不是个心思格外柔软的小姑娘,也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于是便说起其他:“说来这货票的生意倒是很有些意思了,不是咱们大明独有的,人家西夷人那边也早早就有了,我再书上看到的。人家有个专门的名字,译书的翻译作‘期货’,意思是买卖两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时候就交收货物,而是定好在将来的一个日子交收货物。”
三人品咂‘期货’这个词儿的含义,立刻明白了意思,也觉得是很相像就是了。
祯娘回忆着道:“最初就是粮食这些,这能少些风险——卖粮的地主和农户。买粮的粮商,都能减少风险。”
这时候刘文惠最先完全会意,立刻道:“风险是因为价钱难以确定!农户怕的是到了时候价钱太低,粮商怕的是到时候价钱太高。早早约定的好处是,即使可能会少赚一些,但是却不至于血本无归!”
祯娘很高兴有人能跟上自己,难得兴高采烈道:“当初我一下就认准了这一点,只觉得在做大生意上西夷可是比咱们有智慧,甚至上千年前就有靠着做海贸立国的!这个法子听着很寻常,但是细细想起来可有许多大生意可以做。我当时最先想到的就是生丝生意,因着如今生丝商人的手法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丝商人的生意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是要下订金。若是在作坊买东西有订金并不稀奇,但是与农户的生意也有订金就稀罕了。每岁收购春丝的时候给出夏丝的订金,等到夏丝的时候也不会把订金收回,而是算明年的春丝订金。
这般做就是要生丝商人有大量的银钱压在农户手上做订金,这很讨厌。但是你不这样,人家就会这样,最后你会收不到生丝。
那些本钱雄厚的能给最多的农户下订金,下一回就能做更多的生丝生意,从而赚的更多本钱越多。再有一条更厉害的,这时候都是年下结算账目,生丝卖出去了可是年下结账,可收购春丝和夏丝的时候,无论是订金还是生丝钱都是要立刻算清的。所以本钱雄厚的商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