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那么使用纸钞当然就会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然后就是联络关联人家的产业,有些关联人家本来就是依存于兴业钱庄这一系家族的上游产业或者下游产业。这边发话说以后无论是出还是进都使用纸钞,他们端人家饭碗吃饭的就算迟疑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么。
最后就是各地衙门官署调拨款项使用纸钞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遗留问题。之前在与朝廷谈条件的时候,朝廷只接受了官员俸禄采用纸钞直接发放到各地兴业钱庄户头,并且还是逐年执行。而关于户部各款项调拨是否使用纸钞其实是一直存疑的,应该说即使是眼界广一些的朝廷官员也不见得看的多远。
逐年执行这一点倒是没的说的,话说如果从第一年就开始全面执行,八百万两的纸钞哪怕在民间不理想,也是随便就能开销完了。现在么,主要攻关果然还是在这个调拨款项上。而这就要一些善于和各地衙门官署联系的人去办了,这些专门做关系的人才如今祯娘倒是积攒了一些,这时候正用得上。
祯娘的手段既有正道也有奇招,讲究的是奇正相合。再加上她资本雄厚人脉宽广,就连合作伙伴也选的正好。有这些好,兴业钱庄发行的纸钞自然很快有了相当大的进展,甚至很快有了八百万两不够用的情况出现。
听起来相当不可思议,那可是八百万两,整个大明身家超过八百万两的又有几个?然而考虑到这是天底下人一起花用八百万两又觉得理所当然了,人均算起来也就不多了。
特别是那些经商的,这些人甚至不需要祯娘定下来的手段,一开始就自发自觉地使用纸钞了——这是必然的,商人用钱极讲究稳定、通用和方便。稳定和方便自然不必说,而兴业钱庄和祯娘的产业遍及天下使得通用这块短板也补齐了。
原先这些人也是银票的使用者,银票防伪做的不如兴业钱庄的纸钞,连方便和通用也比不过。该如何选,也就不推测了。可不要小看这些商人,一个两个或许不多,若是成了风潮,哪怕都是小商人那也相当可观了。
八百万两确实不太够用,祯娘又不是拿不出更多的准备金来!好在同德元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又是第一年,就算差一些也差的有限。只是这样的话,下一年的准备金数额就要好好商量了。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祯娘这里直接就报了新一年一千万两的准备金,也就是纸钞要印出两千万两来。而其中归祯娘出的部分虽然有些压力,但是也不是做不到。毕竟她的产业在那里,去岁八百万两银子的纸钞,等于是多支配四百万两,也确实赚了一些。
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