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的。
于是,稍后徐秋便正经拜师,亲自跪下磕头叫师父,又颤巍巍奉茶。
赵恒喝了茶,去取了一把短匕回赠,“这是我当年学武时,我师父给我的,如今我将它给了你,你要好生珍惜,日后勤修武艺、精研功课,惩善扬恶。若你来日长成家国栋梁,我自然以你为荣,却也不图你什么回报;可倘若你品行不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便是有你父母求情,我也必要亲自惩戒,你可听清了?”
徐秋虽只是个五岁的孩子,可常年跟着徐知府耳濡目染的,也能大致听懂,当即重重点头,奶声奶气道:“知道了,师父。”
赵恒就笑了,“起来吧。”
胭脂就笑着对徐夫人道:“真不愧是夫人与大人亲自教导出来的,竟这样乖巧,您怎么还说他顽劣呢?”
徐夫人就摇头,“这话说得太早,别看他小,鬼精儿着呢,最会唬人!这是同你们不熟,你且瞧着吧,要不了几日,便要露出真面目了。你是不知道,我是没法子了的……”
让徐秋拜赵恒为师,乃是他们夫妻二人反复权衡的结果。
一来,徐秋确实给他们养的野了些,实在该有个有能力有担当的人管教一二。
二来,不管是赵恒还是他的授业恩师汪大人,都是令人敬仰的君子,有这个由头交好,也是给子孙后代铺路吧。
拜师之后,两位女眷带着徐秋去外头说话,赵恒同徐知府在里面谈些秘事。
本以为徐知府今日过来也就这两件事了,没想到等人一走,他又一张口说出一桩叫赵恒心神俱震的大事。
“我听说,汪大人已借此次东风上了折子,弹劾达州知州等一干人等,这是替你叫屈,要为你翻案呢。”
赵恒愣了半晌,又是感动又是无奈,“事情过去这么久了,老师这又是何必?”
朝堂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年他蒙冤受屈是如此,如今汪大人上折子求重审此案,更是如此,稍有不慎……
“但求无愧于心是好,可若有机会为自己正名,又为何要一直背负?”徐知府笑笑,“你也不必担忧,汪大人自有筹谋。”
虽说是个武将,可能一路混到那个位置,谁也不是真草包。他既然已经忍了这好几年,自然不可能突然就忍不了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汪大人一直未曾放弃过,并在暗中调查、搜罗证据,且已有很大把握,只缺一个合适的机会。
如今赵恒虽已不在朝堂,可依旧立下大功,并得了圣人嘉许!
这无疑就是最好的机会!
第47章
等徐知府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