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戍心中暗喜,走到跟前,道:“战事将近,汉中也不算太平,你们眼睛都给我放尖点”。
侍卫们唯唯诺诺的应承着,徐戍当着他们的面,径直向茅房走去,进了茅房,徐戍赶忙脱下外面的侍卫服和里面的夜行衣,又将侍卫服穿在里面,将夜行衣套在外面。
四下无人,徐戍翻出茅房,在大树和草丛的遮掩下,一直溜到书房的背面,这里无人把守,徐戍大展身手,攀墙走避上了屋顶。
稍稍挪动房瓦,里面烛光通量,诸葛亮坐着,一边站着两个人,分别是姜维和杨仪,肯定有事情商量,徐戍侧耳倾听。
姜维默不作声,一边的杨仪道:“丞相,依我看,不如另派一员大将镇守汉中,一来监督他办理粮草的事宜,而且震慑其心!”。
姜维道:“这恐怕不妥,李严难与人相处,只怕到时候起了什么争执,反而会影响我们北伐大计”。
诸葛亮缓缓点头,对此深表赞同,左思右想,诸葛亮道:“传令下去,命里李严之子李丰,接管江州防务”。
杨仪一脸惊诧,道:“丞相,这样一来的话,岂不是让李严更加做大了么?万一今后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悔之不及了”。
姜维笑道:“我看丞相的办法很好,原本调李严来汉中,他就不太情愿,现在晋升李丰,以安李严之心,好让他竭忠尽力,办好督运粮草事宜,况且李严手无兵权,不怕他为祸”。
诸葛亮朝姜维投去欣赏的目光,杨仪听他这么一说,终于想明白了,也便点头同意,徐戍在屋顶听的仔细。
王训,王平之子,十九岁,时任领侍卫之一,来到书房外头,问道:“你们可曾见到徐领侍卫?”。
为首的侍卫恭敬的说:“回王大人,方才徐大人来过,好像去了茅房”,徐戍在屋顶上听到,心中一惊,这王训怎么好端端的提到自己?不管怎样,还是小心为妙。
等王训领着侍卫来到茅房外,徐戍早已换了衣服,提着裤子走出来,见到王训,徐戍故作惊讶道:“哎呦,王大人,您怎么来了”。
王训扭头让侍卫们离开,领着徐戍来到偏僻之处,笑道:“徐大人,我在无当飞军里听闻过你的威名,今天特地来见见你,别无他事”。
徐戍心中暗暗称奇,原来那些青羌人这么敬畏自己,难道这王训故意调查自己了?想想也不是,毕竟他爹王平,现在还担任着‘无当监’,那么王训从青羌人那里得知自己的事情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徐戍拱手笑道:“王大人太抬举我了,您是讨寇将军之子,勇武过人,比起您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