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要这政府做甚。对此,马克思如此评论英国第三次发动的这场远东远征行动:“无论英国的人民和全世界人士怎样为这些花言巧语所迷惑,但大多数人却绝对不会相信他的话是真的,不过面对民族利益和尊严的考验,所有人都不愿意在尊贵的女王面前露出稍许的懦弱!”
英国女王破天荒的在英国下院发表的演讲很快传得家喻户晓,英国百姓们爱戴这位女王,她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他们的决定,百姓遭遇这样的政府和女王还有什么可说的?便只有眼泪哗哗的了,除了投票之外,他们没有什么可再做的了。
数天之后,五月二十三日,英国上下两院投票结果自然就是通过首相的战争提案,英国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起来,他们在等待法国人备战……
第六百九十三章太平动向
西方三国在为了足赤远东而积极努力的捋顺一切阻碍远征的障碍之时,太平天国也在积极努力的捋顺一切阻碍将来抵抗三国远征行动的障碍。满清在全国各个战场上呈现出大溃败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就如同后世历史上解放战争后期,百万大军渡过长江之后,民心、军心所向,反抗者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满清和后世逃到台湾的党国一样兵败如山倒,不过这次太平军是由南及北,而不是历史上传统的由北统南。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南方政权想要击败北方政权成功的例子非常少,而最为辉煌的无疑是明太祖的北伐行动,太平军借鉴了明军北伐的几个成功的做法,于是他们现在形势一片大好。首先就是稳固的后方,与明太祖一样,太平军在江南富庶地区巩固了统治,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战争所需要的血液——士兵、粮食和武器。其二,与大元一样,满清北方存在内部的问题,消耗了自身的实力,不论是英法联军的远征还是绵愉、荣禄的反叛都牵制了满清太多的精力,随后太平军奇兵突然包围了北京更是让满清不得不为了保住京城而耗尽最后一滴血。其三就是太平军与明军一样进行了武器的革新,并且编练了数量庞大的新式近代军队,这一点更是保障了太平军在与清军作战时的巨大优势。
而太平军也在战略上进行了尝试,这一点是明太祖并没有做过的,那就是进行战略大包围和迂回。太平军对满清的战略大包围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便是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布下的棋子,远在库页岛、庙街、大连湾的谭绍光部太平军。谭绍光的部下集中了太平军中优秀的青年近卫军团,还有为数众多的原北殿精锐力量。在天京事变中替西王做过那些杀戮之事的兵马和人员最后都集中到了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