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大将们都还很年轻。”俺答并不为图门的话所动,“除了草原,他们同样征服了南方的大海,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他们的军队可以不掳掠,不屠杀,却能通过战争来获取如此之多的财富。这座城市里的路人,都穿着最华美的绸缎,据说他们在遥远的南方,同样拥有着无数和这里一样繁华的城市。”
“他们的脚步,也许会比成吉思汗走的更远,明人,所图非小呐。”俺答从窗外收回目光,缓缓的闭上了眼睛。
紫禁城。乾清宫。
除了在大殿的四周,临时多了不少雄壮的大汉武士外,乾清宫里和平日里的早朝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不过,平日里的早朝,总是有喜有忧,而今个在乾清宫里的人,却几乎个个都是喜上眉梢。就连平日里最不苟言笑的高拱高老,也翻出了老脸,乐呵呵的四下巴望着。
全宁大捷,犹如拔去了卡在大明王朝咽喉上的最后一根骨刺。虽然总觉得关外那么苦寒的地方,愿意去的人不多,可是历朝历代以来,似乎对北方草原用兵,那才是最值得夸耀的武功。
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将,就没一个不想着能名留青史的。可真正能做出一番事儿来的,毕竟太少。但自己做不出来,也未必就没有其他办法。比如跟了一个出头的主子,也是留名的好法子,前提条件是自个不能太扶不起,当然,凡是个正常人,也没几个会认为自己是扶不起的。
平日里在皇上面前,个个都得摆出一副端正的神情来。可今天却是不同,若是还和往常一样,才是显得不合群了。
满耳听到的,都是些“百年武功”“功盖汉唐”之类的话。
主持兵部的萧墨轩,身边被围着的人自然是最多的。说的无非也多是一些奉承的话。
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堂堂萧阁台眼下又平添一件大功。
可是又有一些有心人,却是暗中悄悄担心起来。有功之臣,从来非封即赏,可萧墨轩已是官居文华殿大学士,手握兵部大权。若要封赏,又该如何封赏才是?
功高震主,萧墨轩未必没有这些顾忌,否则他也不会把自己的儿子萧林逸送进宫里做太子伴读。萧林逸是萧家长子,虽然才年方五岁,可却已是知书达礼,聪慧异常,时不时的冒出几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来,不但甚得萧家上下欢喜,就连皇上也曾经赞扬他颇有乃父之风。
有萧林逸在宫中,又有李妃帮着说话,更兼皇上和萧阁台自危时就是知心,大可不必担心皇上会真的猜忌起萧家来,甚至倒很有可能更依仗几分。
只是首辅徐阶,次辅高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