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落了个清净,他的提督衙门是在京师城东,手下的两万楚军也都是驻扎在此处,因为凡是鞑子入寇,都是在永平府那边过来,他这边的兵马必须要充当抵抗鞑虏地第一道防线。
二十几万京营,朝廷东拼西凑地给发出六成的军饷,刘元斌扣下大半给自己的两万楚军,其余的零头才给其他的营头发放,军饷发地足,下面的部队士气和战斗力就还说地过去,刘元斌督促下面练兵也不至于有反感的情绪。
在京师周围这么长时间。京营提督太监刘元斌倒也练出了几千体已地兵马。借着这些部队。也能控制住两万楚军。
胶州营即将出兵顺天府地消息文告传过来。京营各个部分都是好像雪崩一样地散去。也就是刘元斌控制地部队还能维持住。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地刘元斌却摆出一幅忠心勤王地架势。命令部队加强戒备。在军营驻地地周围实行戒严清场。
尽管刘元斌这边也能控制住部队。不过稍微明白些事理地人都是纳闷。心想难道你刘元斌脑子糊涂了。怎么可能打得过山东地胶州营。
不光是其他人这么想。就连崇祯皇帝也是差不多地想法。京师从文官到武将。吏员和衙役、兵丁士卒或者是丢弃了差事混在平民之中。或者是直接带着点家底出城下乡。也有直接过去投奔山东兵马地。
反正顺天府到河间府和永平府之间。也不是什么太远地距离。谁愿意做忠臣义子地傻子。就由他去做。大家看热闹就是。你刘元斌要给这刻薄寡恩地明廷崇祯殉葬。大家可不会陪着你一起死。
胶州营这边向顺天府派兵不要太简单。本来胶州营就在天津三卫有八千余地驻军。直接先行开拔。等本部兵马过来之后再行替换。
文告贴上不到两日的功夫,这四个团的部队已经是过了杨村,直逼武清,在武清驻扎的两千多明军士兵,甚至连撤回京师的念头都没有,直接是出城投降,交出武器之后,各回各家。
他们本来就是当地的民户抽取丁壮凑出来的部队,一来是不愿意拼命作战,二来河间府那边传来的种种见闻,感觉山东还是不错。
大军出动,总要有粮草和辎重补给跟随,四个团八千多人,又是对弹药依赖很大的部队,这么轻师冒进也是有些莽撞了。
京师一些有心的勋贵大佬都是派人在盯着被胶州营点名那几县的状况,看见山东的部队这么大摇大摆,不管前后的过来,都是有些鄙夷,心想,如果山东的行事就是这么莽撞的话,还真是要再等等才表示自己的态度。
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他们目瞪口呆了,那武清县已经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