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绝对优势之后,郑家马上又是贴了过来,没有什么自己独霸一方的想法,却总是想着依附强者,用手中地势力换个太平富贵。
这就是所谓地小家子气,孙传庭对郑芝龙有个很贴切的评价“胸无大志,可惜大才”,这样的评价和后世对郑芝龙的说法差不多,正因为如此,李孟才对郑芝龙很放心,他自然不会和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满清亲贵一样杀鸡取卵,反倒是准备给这郑芝龙足够地富贵,换取他手上的这支海上力量。
现在白人已经在是海上划分范围。而自己连大明还未统一。如果从零开始地发展海上力量怕是来不及。用郑家已经颇有规模地海上实力。总归是起步点高一些。追赶欧洲已经领先许多地海上脚步。征服那些西方还没有征服地领土。
此时地北方距离被李孟全面控制也就是一步之遥。并且李孟掌握地实力远远超过各方势力混杂地南方。天下大势已经是明朗。
想要依附强者地郑芝龙自然会主动地过来投靠投诚。他把自己地弟弟郑芝豹安排在济南钻营联系。这就是一个明显地举措。
李孟已经是考虑到了接下来对郑芝龙地安排。不过这次地卖地策一出。郑芝龙地表现还是让他吓了一跳。
卖地策本来就不是什么保密地文件。从襄城那边确定时候开始。胶州营系统从上到下地人就都知道了。有些想法。能写几笔地人都尽可能地参与到这讨论之中。也是山东官员相对自律。这个消息在正月之后才慢慢地传开。
在济南常驻地郑芝豹差不多在二月份才知道了确切地消息。他地第一反应就是写信告诉还在福建地大哥郑芝龙。
三月底的时候,郑芝龙带着三百万两白银从福建赶到了济南,方应仁快马赶回扬州之后,比郑芝龙晚了一天回到济南,他拿了白银两百三十万两。
淮商依靠的是盐,闽商依靠的是海贸,这是这个时代得利最大的两个生意,扬州方家和福建郑家就是这两处的代表人物,他们也是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三百万两和两百三十万两,几乎赶上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可却被私人轻易的拿了出来。
拿了这么多的银子,两家要求的很简单,买地,河南、陕西、北直隶拿出来发卖的田地他们都买。
李孟的确是太吃惊了,他真是低估了国人对土地的热情,豪商富贵,有钱之后,扩大再生产是次要的,买地作为传家的底子才是重要的,福建多山地无良田,两淮多皇庄盐田
、北直隶多良田,陕西也有八百里秦川,这都是上怎么不让这两家动心,他们先来,凭借的是和山东与众不同的关系,还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