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便有人狗急跳墙。
恭亲王遇刺重伤,现昏迷不醒。
帝大怒,大梁建朝以来最大的贪腐案就此摆在世人眼前。
瀛州官员官官相护,自成一派,对调查造成了极大困难,恭亲王其人阴晴不定,做事果决狠辣,不留情面,得罪了一大票的老狐狸,使得他们恼羞成怒。
瀛州地处偏南,天高皇帝远,又是每一年的拨款重地,官员们年年一个鼻孔出气,对于怎么贪墨形成了一套流程下来,按照步骤走,涉事金额之大,所涉范围之广,让人难以想象。
而此事,未必不牵扯京中。
否则,为何多年来,瀛州几个重要职位的官员,每年上京述职竟从不变动……
圣上狠下心来命大理寺与刑部严查京中与瀛州来往。
事情查来查去,最后查到了三皇子忠郡王的身上。
之所以能查到,却是一件妙事。
非常‘凑巧’的,因为在最敏感的时期,刺史送上来今年秋收的孝敬,被刑部中人截获。
追其去向,上有忠郡王印章,千真万确,不可抵赖。
忠郡王怎样也没想到,自己早在水患发生伊始就传了消息,告诉过瀛州中人今年秋收的孝敬延后,更对往年之事进行了扫尾……
为何他们还会如此?怎么还在这个节骨眼上上京?
那人为刺史身边最重要的人,往年也的确是由他来护送孝敬,不过这次,他奉的不是刺史吩咐。
可忠郡王和刺史都不知道。
这么多年来,不是从未出现过问题吗?
过去也不是没出过事情,可最后只要自己稍稍走动,事情就会被压下去,大理寺与刑部的人为何这次毫不讲颜面!
以往称兄道弟都是假的吗?
忠郡王怎样也想不明白……
为何多年的谋算一夕之间分崩离析,他连反应都来不及。
忠郡王如无头苍蝇在京中到处乱转,却已陷入绝地,元亲王拿着文家密信,不由得感叹文青山老谋深算,一击即中,于谋划人心一事上,当真无人能及。
这一切都是文家给元亲王的献礼。
元亲王也是在事情查探过一半的时候,才收到了文家密信,所以后续才如此顺利,一开始案件调查困难,取证之艰是真的,所有人都看在看眼里。
后来,案件势如破竹的开展也是真的,真真假假之间,最是迷惑人眼。
那时候,恭亲王已经昏迷不醒了。
忠郡王太过愚蠢了。
他自认大梁皇子稀少,自己也是个香饽饽,将他人特意三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