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避祸。
李韶安没有料错,杜昭眼看登基在即,不能不为了治理江山考虑,觉着这仗打下去很是劳民伤财,一听说大赵君臣有意归降,大大松了一口气。
至于李韶安所提的条件,他逐条看过,觉着并不如何过分,召集自己人简单商议之后,决定停战纳降。
考虑到李韶安惴惴不安,派来的使节还特意提出归降之后的安全问题,杜昭专门给远在前线的谢平澜写了封亲笔信,半是解释,半是安抚,他也担心谢平澜放不下仇恨,背地里暗下毒手。
李韶安若是有个好歹,刚刚归降的大赵文武不免人心惶惶,再生波澜。反正那人是个草包,做为降将,以后也只能老老实实夹着尾巴作人,到不如放他一马。
与那封信同时到达的,还有杜昭对邺州众多降将的封赏。
费长雍自己要辞官归野,除了他,邺州一系就没有什么才能出众的人物,即便如此,杜昭依然从优安置,墙头草马康才和几员副将品阶未变,调往定靖以及南明州任职,三州文官保持原状,算是信守了原本法令不变的承诺,命陈佐芝的两个女婿携家眷入京,到时若是识趣些表现得好,会封两个散官养起来。
最叫人羡慕的当属隋凤,杜昭对他大加褒奖,叫他等战事一了便直接入京相见,据小道消息称,隋凤此去京城正可赶上杜昭登基大封群臣,很可能获封爵位,反正来日前途一片大好。
表面上是因为此次他带兵阻击司徒翰,力保童向雁大军不失,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杜昭爱屋及乌,冲着谢平澜,没把隋凤当外人。
杜昭对谢平澜重视到什么程度,没见打发了长子整天跟在谢平澜身边,当初手下还有汤啸能与他别别苗头,如今姓汤的也彻底倒了,杜昭把他交给京城派系的文官们会审,公布了十余条罪状,明正典刑,多年经营的势力亦被连根拔起,接替他的王桥卿和谢平澜私交深厚,两人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谢平澜若是不退,明摆着便是杜昭朝的第一权臣。
不管旁人怎么看,谢平澜接到杜昭的亲笔信,看完之后皱起眉头半晌无语。
他已经答应费长雍等仗打完了便向杜昭辞官,其实急流勇退的想法一早就有了,即使对方不提这个条件,他也准备找个时机抽身。
不过在那之前,谢平澜还有一件事要做。
就在两天前,退而持守势的司徒翰派亲信自投罗网,进入隋凤的大营送信,其实是通过明月联络上谢平澜,约他私下里见面。
与此同时,司徒翰尽起大军,绕过双桥镇往南方而去,目的十分明确:他已经得知大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