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日有三餐,枕头是软的,还有1两白银=1000文铜板之类的。
说明下,以上。 天宝十载,仲春。
风里还带着寒意,通济渠的岸边上却已是一片新绿,到底是三月了。
渠边码头繁忙依旧。抬货的脚夫、布衣的书生,甚至还有穿着官袍的小吏、戴着帏帽的胡姬,别处许是难得一见的景象,在这里却是稀松平常。
只因管阳城去往长安不过百余里地,就算逆风行船也不过大半日就能到。当是歇口气也好,赶个好时辰也罢,如今顺着通济渠入京师的船,十有八九都喜欢在这里停下来歇一歇。
不过人多,也不仅仅是因为便利。
通济渠在管阳城附近折向正东方向,水面陡然宽阔起来颇有几分像湖了。管阳城倚水而立,于是在景色和鱼虾水产上都占了便宜。从暮春到初秋,京城里很有些小姐公子们乐意赶早出门,午间到管阳尝个新鲜。鲤鱼最肥嫩的时候,水面上无数画舫争奇斗艳也算是管阳一景。
来往管阳的人多了,一应的东西自然也多。酒楼多客栈多,甚至连青楼也多。两文钱能来一大碗羊肉面的摊档肯定不少,这渡夜资勘比京城名妓的小倌当然也不止一个。
酒楼客栈一多,平日里生意难做也成了寻常事。哪里开了新铺子,哪家又关门大吉,这类传闻在管阳人眼里甚至连茶余饭后的谈资都算不上。
不过,如今倒是有家倚江楼渐渐有名起来。不见他家有什么特别菜式,最多也就是福源街来往方便。前些年一直半死不活的,也不知这老板做了什么,一年前生意突然就好了起来。
该说是有些特别,但在如今管阳人更乐意打听的,还是半月前本城的刘县丞酒醉后溺水身亡的消息。年前有人家死绝在通济渠里,连这样的消息也不过在城里热了不到月余就淡了下去。区区倚江楼而已,管阳人哪里会那么没有见识呢?
福源街上聚了成片的酒楼,年来颇有些起色的倚江楼就静静地站在街尾。墙是新刷的雪白,大门木柱上的红漆也算鲜亮,屋顶青瓦的沟缝里还有着些茸茸绿意,显见这酒楼也是有些年头了。
近午的时候倚江楼大门打开,从里面走出来一个少年。他看上去有十三四岁,个头倒不算矮,一身半旧的麻布衣衫洗得脱了色,毛糙的头发上包着同样的头巾,正是一副小二的打扮。
少年抬头看看天空,脸上挂着明朗的微笑。
其实仔细看来,这个小二皮肤黑里泛黄眉毛也杂乱浓密,双眼还左大右小。怎么也算不上好模样的他,偏一双眸子却是清澈透亮,加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