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扎西、本布尔、杨家等,完德63人)。
每年的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分别举行四次大的法会。法会会既是僧侣的习经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大家相聚逸乐的好机会。
根据青海省佛教协会提供的资料,佛教最早传入青海藏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入藏联姻,途经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西北约4公里处的贝沟南端,休整一月,公主命随行工匠在当地丹玛岩崖上雕刻出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并在今巴塘乡扎隆沟的仁青楞寺附近和巴塘乡境内的邦同滩分别建佛塔一座。
到元代,忽必烈将西藏13万户封赐给八思巴,作为第一次密宗灌顶的供养。在元世祖的支持下,八思巴成为当时西藏地方政教两方面的总首领。所以由佛教上层人士担任西藏地方宗教和政治两方面领袖的政教合一制度,是从八思巴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开始的。这一时期青海黄南地区萨迦派寺院隆务寺,玉树地区苏莽噶举派苏莽寺、巴绒噶举派觉让寺等都是青海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
明清两代,藏语系佛教在青海继续传播发展,特别是格鲁派创立以后,迅速传播到蒙古族、土族地区,各部落首领和大多数群众也先后信仰了藏语系佛教。随着僧人和信众人数的增加,藏语系佛教的寺院从规模到数量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青海著名的藏语系佛教寺院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除新建寺院外,原有寺院不断修缮扩建,各寺都有2-4座经学院,不仅成为藏族、蒙古族、土族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也成为学习、研究和传播佛教哲学、史学、藏蒙医学、天文历算和文化艺术知识的中心。清末,全省藏语系佛教寺院的教派、类型、布局等基本定型。
民国时期,藏语系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主要向边远牧区发展,从而使藏语系佛教传遍各地,成为全省信众最多的宗教。新建寺院主要为各大寺院的属寺,在果洛多为宁玛派寺院,其他牧区多为格鲁派寺院。
建国以后,逐步废除了寺院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场所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保护,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的群众,都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至1995年底,青海省开放藏语系佛教寺院及活动点666座,其中格鲁派343座、宁玛派170座、噶举派105座、萨迦派28座、觉囊派9座,在寺僧人24478人,活佛497人。这些寺院有将近一半分布在玉树地区,所以老浪决定,下一站,就是玉树。
老浪试图把佛教来龙去脉以最通俗的大白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