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忘了社会,更是忘了自我。拘囿在那32开的狭小空间,死心塌地的追求着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书中自有”的祖训,一再几千年的传统、凝入骨髓,忠心耿耿地将自我埋藏、将青春耗尽,一味地追求一种误会极深的价值解读!
学校里的优秀,不过只是分数上的拔尖者而已,至少大多数如此。分数越高,老师越欣赏、同学越羡慕,这本身固然是没有错的。但问题的关键却显露了出来,一味地对一种存在的肯定,或者作了过多的付出和关注,必然会造成对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忽略与漠视,伤害便有了真实的表现,血淋淋,却又尽善尽美。而且这种伤害又是建立于真诚的基础之上的,教育的目标在此,教育的初衷却被歪曲,真诚地进行着不真诚的行动。所谓“因材施教”,并非只有在考试的道路上,才有这种或多或少的些微关注。教育的公平,更应该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其次才是发展,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对人类需要的发展。发展首先是建立于此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便是一种戕害。
否则,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优秀的人越多,被制作的仿造品也就越多。学校的升学率越高,求读的人就越多,成绩好的、学习差的,有钱的、走关系的,一股脑儿地全都涌了进来!门面太小,学校扩建,班级多了,教师不够,全是一通乱,有钱的、走关系的,全都习惯性的涌了进来。升学率下降,师资力量下滑,又是一通乱。有钱的、走关系的,又都跑了进来,升学率接连下降。教学改革,加强整顿,加大力度,但碍于老交情,或者看在某某主任的面上……过去了,过去吧。于是,大家就又都相安无事了。但惟独对升学率却念念不忘,于是便又有了人走茶凉的世态,好不容易才下了一批、升学率终于有所见涨了。
024
仗着以前的优秀,学校的生意虽说不尽如人意,但也终于小有赚头。一约资,几个大亨便领着一帮小寡头,凑合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响应着,或者投机于教育的产业化,搞起了教书的私营企业,在那儿大发横财!
“妈的,这也叫优秀?”字为终于愤愤不平的,有些按捺不住。
就像一个老脸的女人,赶紧在露面之前,从柜里掏出几年前就买了的新衣,站在镜前,梳上两把头发,扯着硬梆梆的骨头,扭出点妩媚,尽管已是残韵之风姿……
该死的却还活着、似乎有了准备成精的希望,该活的却早已或被扼杀,或被压制!这个黑白混淆的世态人生,叫人跪着生、爬得行!
难怪尼采被人咒骂,不为世人所容,那就更不用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