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认得的。我是你们隔壁垸的,要叫我杨大伯。”
“哦!”亦书简短的应承着,眨了眨惺忪的睡眼。而后又是一仰头,就侧过去了。
“他怎么会让你出来呢?又不是缺钱用咧,你要是帮他好好守住那个店子,让你的伯娘两个跑车做生意,比在这儿搞强多了!”杨伯极尽遗憾地问着。
农村人都会打算盘,那是精耕细作的岁月里所养成的习惯。一分钱更是钱,买蛋孵鸡,鸡成群蛋装筐,积蓄起来买牛卖猪,一步步走上致富的道路,是媳妇们都懂的大道理,这种发家的故事,绝不仅仅只是小说中的神话,在农村普遍得很。但也因此,这种在经济大潮冲击下,越来越见拙笨的积习,因为太过注重眼前的利益,就很明显地制约了他们自身的发展,性质随着时代,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精打细算竟成了农民自身无法根除的狭隘性。然而这种节约的意识,却是值得提倡的。
044
“还不是没办法,一开学就又是不得了了!日噫,弟弟早就冒读了,小学都还没有毕业。二妹也说读不进去,但她都还没有上完初中;大妹红今年初中才毕业,考进了县二中。我是高中毕了业,能不能够继续读还得另说,家里那点玩意,根本就抵不了两个人半年的。”
“你伯可是个能人啊,车子、店子、场子(田地),又是一大家人的肚子。不过,做是做得,但也的确是做得苦啊,小小年纪,搞得比老子都苦!”杨伯深有感触的说着。
“我还以为应该喊你大哥呢,这么年轻的一个伯伯,看起来比我伯还……”亦书嬉皮笑脸地劲又来了,顺势演绎下去,想气他一下,封住他那婆婆妈妈的嘴,但不想一句没完,就被杨伯给骂回来了。
“狗日养的东西,你个苕儿(你是个傻瓜)!瞎说乱嚼的,亏你的个××儿,还高中毕业!”杨伯哼哼地叫骂着,“你读书读到牛胯马裆里去了是不?说话冒大冒小,骚气腾腾的!”
“瞎××说,你的伯看起来比杨伯要老吗?读书的伢,一个比一个乱缠,也不晓得在学校尽学了些么××东西。”猫爹也有些愤然了。
小董只是笑笑,调过头来看着。
“那算个××!论起辈份来,说不定他要真要叫你哥呢!”小董说着,“我跟我们垸的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家伙叫哥,他的儿今年也六十多了,我还是跟他叫哥,他的孙比我还要大一点,但仍然是叫哥。日噫,一屋祖辈三个,都是哥,哈哈哈,要是他的曾孙出来了,却得管我叫姥姥……”
“我日,那你的辈份不是好高啊?”亦书有点故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