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他们不说“我那次考试失败了”(以事实为依据的描述性语言),却得出“我是失败者”的结论;不说“我那门功课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由于不及格而退学的学生”。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莱基作品的人,不妨找一本他编著的《自我一致:关于性格的一种理论》读读。
莱基还运用同样方法纠正学生咬手指以及口吃之类的坏习惯。
我自己保存的资料中就有一些同样服人的卷宗:一位特别害怕和陌生人交往甚至于几乎不敢出门的女士,如今却成为演讲家,并以此作为谋生的职业;另一位由于“对销售毫无兴趣”而拟好辞呈的推销员,销售成绩却在6个月之后排名居百佳推销员之首;一位由于“紧张”和不堪承受每周准备一篇发言的压力而被认为应该退休的部长,如今却平均每周进行三次“本份外演讲”,此外还要完成每周法定的发言,更重要的是,他如今并不认为自己还会紧张。
循着莱基博士对该课题进行的突破性思考(这些思考均源于对现实的观察)以及我在本书前几版中按时间编入的观测报告和思想,又有许多人做了更为复杂的大量科学研究。这些研究中发现的诸多证据,已经促使大多数理论心理学团体接受了“自我意象可控”的观点。
一位整形医生为何对自我意象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乍一看,医学外科和心理学之间似乎无甚关联甚至毫无关联。然而,正是得益于整形外科医生的工作,才最早发现了自我意象存在的蛛丝马迹,并引出某些导致重大心理学知识问世的问题。
多年前我第一次从事整形医生工作时,病人在性格和个性方面出现的突然变化让我非常吃惊。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变化通常是某种面部缺陷得到矫正后导致的结果。在许多例子中,改变外部形象似乎能创造“一个全新的人”。许多事例证明,我手中握的手术刀变成了一根魔棒,它不仅能改变病人的外表,而且能改变病人的整个人生。生性害羞、不善交际的人变得大胆而无畏;一位“笨”男孩变成机灵聪慧的少年,后来还成为某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员;工作表现下滑、信心不足的推销员成了自信的典范。也许最让人吃惊的,要数那位向来怀有“铁石心肠”的罪犯,他几乎在一夜间从无可救药的家伙(从未展示任何求变的渴望)变成“囚犯标兵”,还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假释机会,并于出狱后在社会上承担了负责任的角色。
60多年前,我在《新面孔——新未来》一书中描写过许多类似案例,本书描写得更多的是我的同伴而非社会大众。图书上市后,一些知名杂志刊登了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