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了一台供你使用的伺服机制,它的运行很像一台计算机,一台追寻目标实现的机构设备。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构成的目标追寻机构,能够自动操作以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很像一个自动搜寻的鱼雷或巡航导弹自动搜索目标,并径直向目标发起攻击。
你的内置伺服机制既起了“制导系统”的作用,自动引导你朝正确方向实现既定目标,或者针对周围环境作出正确响应;又起了“电脑”的作用,能够自动运行以解决问题、给你想要的答案,并提出新观点或新灵感。
“控制”一词来自希腊单词,字面意思可理解为“舵手”。伺服机制的结构设计,使其能自动沿着正确方向“导向”某个目标、靶子或“答案”。1948年,物理学家罗伯特·威纳开始用“控制”来代表动物、人和机器的操控与沟通这一研究领域。通过心理控制,我们将学会更有效地与自我意象沟通,并通过自我意象与外界沟通,从而更好地控制我们身上的伺服机制。
伺服机制既能成为一种自动成功机制,也能成为一种自动失败机制,这取决于你的自我意象让它得到什么样的“出发令”或“程序”。
把人脑和神经系统想成某种形式的伺服机制、按照控制学原则进行操作时,我们就会对“为什么人会那样行为、何以会出现那些行为”这个问题有全新的见解。
我决定将这一新概念称为“心理控制”,即应用于人脑的控制原则。
我必须再重复一遍。心理控制术并没有说人是一台计算机,而是说我们拥有一台可供自己使用的计算机。让我们看看计算机之类的机械化伺服机制和人脑之间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认识两种通用类型的伺服机制
伺服机制大体可分为两类:1.靶子、目标或“答案”已知,其工作目标就是接近它或得到它:2.靶子或“答案”未知,其工作目标就是发现它或锁定它。人脑和神经系统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一种的例子是自动导向的鱼雷或拦截导弹。靶子或目标是已知的——如一艘敌舰或敌机。伺服机制的目标就是接近并摧毁它。此类机械必须“明白”它们将要攻击的是什么目标,它们必须有某种推进系统,将它们沿着与目标方向大概一致的方向推动。它们还必须装备“传感器官”(雷达、声纳、热感知仪器等等),从目标处获取目标信息。这些“传感器官”使机械始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处在正确路线上(正反馈)、什么时候机械出错并偏离了轨道(负反馈)。机械对正反馈并不产生响应,只是继续做已经做着的正确的事、保持原态即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