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著作,你就会发现,有一根共同的细线可供你未来很好地利用,而这根线与心理控制直接相关:
你可以将问题解答或思想获取的任务交给伺服机制,让它在你做其他事时帮你完成,哪怕你交出之后便去睡觉。它会带着有用的素材回头去找你,而你并不知道自己竟然能找到这些素材。此外,如果你只是刻意思考或满腹担忧,那可能根本得不到它们。
对那些经常求助心理控制术的人来说,这样做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经历,让他们从中受益匪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伺服机制比有意识思维能得到的信息要多得多。
据说著名作曲家舒伯特曾告诉一位朋友,说他的创作过程主要是“记起某支旋律”,而他和任何其他人以前都从未想到这支旋律。除那些研究过创作过程的心理学家之外,许多创作艺术家对创作灵感、灵光一现或直觉与通常的人类记忆之间的区别,都有深刻的印象。
其实,探寻一种新思想或一个问题的新答案,与努力回忆某个你已经遗忘的名字非常相似。你知道那个名字“就在那里”,否则你就不会去探寻。你大脑中的“扫描仪”会在存储记忆库里来回搜寻,直到你想要找的名字被“认出”或被“发现”为止。
答案就在眼下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针对某个问题打算寻找新观点或新答案时,必须假定答案此时已经存在于某处,只用着手找到它就行。罗伯特·威纳博士曾经说:“一旦某位科学家开始处理一个他知道肯定有答案的问题时,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可以说,他通往答案的道路已经走完一半。”(见《人类对自己的利用》,罗伯特·威纳著)
当你开始从事创造性劳动(无论是销售、经营企业、赋诗、改善人际关系还是其他什么)时,一开始头脑里便有个目标、一个期望到达的终点、一个答案或“靶子”。尽管这个目标可能不甚清晰,但当你到达它时,便能认出它。如果你确实下定决心、有一股强烈欲望,而且开始从各个角度深入思考该问题,那么你的创造机制就开始工作,我们前面所说的“扫描仪”就会在已存储信息中来回搜索,或者说通往某个答案的路径上摸索着前进。它会这儿选一个观点,那儿选一个事实或过去的一系列经历,并把它们联系起来,或者说把它们拼凑成一个有意义体,以填充你那不完整的情景,使其完全吻合,使你的方程式得出解,解决你的问题。当这一解决方案提供给你的意识(通常在某个始料未及的时刻,比如你在想别的事;甚至可能在你的意识处于休眠状态的睡梦中)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