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相信这位演员真是一只熊,那么他的情绪反应和神经反应与前述相比丝毫不会变化。再假设他遇到的是一只毛发蓬松的大狗,而充满恐惧的想象力却让他把对方误看成一只熊。同样,他会按照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真实设想”自动作出反应。
由此可以推断,如果与自己相关的想法和“心像”受到歪曲,或者不切实际,那么我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同样也会不恰当、不合理。
这些“病因因素”能否改变呢?当然可以。试想有一个孩子在被种族主义者故意隔离的环境中成长。这个孩子可能是白人,他的家人是“白人至上主义者”,虔诚地相信黑人是“黑鬼”,是邪恶的根源,对他们的幸福安康是威胁;这个孩子也可能是黑人,出生于某个特别仇视白人的家族。无论是哪一种,孩子的脑子里都被灌输了某种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她的行为。他在想象中会形成某种“真理”,长大成人后,这些“真理”变得很难改变。然而,有些人在人生某一时刻却能够使自己的信仰和行为来个180度大转弯。当前,这种现象甚至成了白天电视脱口秀节目中“面对面式”解决矛盾的主要内容,而且很受欢迎。一个人是怎样改变自己的呢?如果她拥有比家人教育她的压力和社会压力更宽广、更多样的人生阅历:如果种族中过去她痛恨万分的某些人通过某种方式给她以礼遇;如果她向自己“信以为真”的事物提出挑战、发现它原来建立在幻觉之上,并以一个真理代替另一个“真理”,那么她就能改变自己。
现在,再想想某个孩子出生于贫苦家庭。家人都深信他们悲惨处境的根源是那些可恶的富人和腐败政府,并不断向孩子灌输阶级斗争思想,还固执地认为无论他们怎样努力,也无法获得成功。这些事实会极大地阻碍此人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使他与大学无缘、促使他盲目地随父亲在工厂或在煤矿上班(我想,我在这里用“煤矿”两个字有些过时)。然而,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有许许多多人还在将贫困当成“事实”而加以接受。但是,成长于这样一种背景的人,长大后怎样才能取得巨大成功(比如说成为一个特别成功的企业家)呢?可以通过他耳濡目染的图书作品、在电视上看到的人物、某位导师的影响、人生经历、对他“信以为真”的事物通过这样那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