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并在头脑中描绘。每个人都在某个时侯做成过某件事。尤其是开始一项新任务时,要唤起过去某次成功中体验到的感受,无论这种成功是多么微不足道。
自我接受
在后来被改编成热销电影《天才雷普利》的图书中,书中主人公是个饱受痛苦、性格复杂而又自卑的年轻人,生活得很不快乐,不愿意接受自我,同时又嫉妒别人,以至于杀害了另一位生活更富有的人,还想取代他进入对方的生活,甚至冒充死者与其女友和家人交往。值得庆幸的是,几乎没有哪个人缺乏自我接受到如此残暴和反社会的程度。更常见的是,这种人在生活中其实在慢性自杀而不是迅速自杀(有时通过酗酒和吸毒,有时候则以不太明显的方式慢慢自毁)。用梭罗的话说,许多人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
如果一个人得不到某种程度的自我接受,那么任何真正的成功或真正的幸福他都不可能获得。世上最悲惨、最痛苦的人,总在不断说服自己和他人相信:你们认为我是这样,我偏偏不是你们认为的那样。当你最终不再伪装、虚假并且愿意还原本来面目时,才会真正缓解痛苦、得到满足。成功来源于自我表现:当你竭力想成为“某个其他人”时,成功往往对你敬而远之;而当你愿意放松下来成为你自己时,它却通常主动现身。
改变自我意象并不意味着改变自己,而表示改变你自己的心像、对自己的评价、你的自我定义和对真我的认识。树立恰当实际的自我意象,会带来令人吃惊的后果,这种后果的出现,并非由于自我转变,而是由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揭示。现在的你是一直以来的你,也是你可以成为、应该成为的你。你不能创造自我,无法改变自我,然而却能够认识自我,并且能通过获得真我的心像,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能量。企图成为别人没有用,你就是现在的你。你就是你,并非因为你挣了100万美元,或者在所在的街区开着最豪华的轿车,或者打桥牌总是赢,而是因为上帝在“他”自己的形象中创造了你。
现在的我们,多数人都要比我们认识的更好、更睿智、更强大、更能干。创造一幅更好的心像并不能创造出新能力、新才干和新力量,但却能释放并利用它们。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个性,但不能改变“本我”。个性是一种工具、一条途径、自我的一个焦点,我们可以用它来面对物质世界。个性是习惯、态度和已知技能的总和,我们要通过个性来展示自我。
你身上的缺点不是你的错。自我接受意味着接受,意味着接受现在的我(就像我们现在表现的那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