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运用了错误的衡量尺度,总是拿自身实际能力与想象中理想、完美或纯粹的“自我”比较。按照绝对标准看待自己,就会诱发不安全感。
感到不安全的人觉得自己应该更好,应该更成功,应该更幸福、能干、镇静。这些目标都很有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应该将其视为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努力奋斗能得到的东西(起码从它们纯粹的意义上讲是这样),而不是看成“应该有的标准”。
我有位朋友经营一家大型管理咨询公司。有一次,他和我谈起一本名叫《彼得原理》的商业图书。这本书当时在市面上很流行。交谈中,他赞成这一观点:企业中的官僚机构经常会错误地把一些人提拔到力所不能及的岗位上,最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我自己就曾多次亲眼目睹这样的情况:人品好、能力强的医生从事医疗工作时非常快乐,但一旦医院领导提拔他为某个部门的主管后,他便成了非常痛苦而忧愁的管理者。由此,医院少了一个优秀医生,同时却多了一位不能胜任本职的管理人员。我朋友就不赞成将这一看法绝对化。“不错,所谓‘彼得原理’的确能解释这种情况,起码是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简洁的标志,”他说,“但是这一原则却无法解释后果截然不同的同一情况。有些人提拔后的岗位对其素质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他的经验、知识、基础或信心水平,甚至被身边的人认为注定要失败,但却在同类部门中首屈一指、取得成功,这该作何解释?”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发现它和我最早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过的问题有些相像,而正是那些现象和问题,引导我开始深入研究心理控制理论。比如,有两个不幸的人,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理缺陷,这一缺陷的重要性都被他们的想象力所放大,而且两个人做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外科手术。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正如你我预料的那样,另一个人却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的消极感受,就像整容后面部伤疤依然存在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在这两个想象(手术问题和提拔问题)中,结果的差异其实隐藏在个体的自我意象里。这种差异在他们的脸上或履历表中看不见。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