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的管理班子,到提高队伍的士气、开发团队中尚未展示出的才华、在随后两个赛季再捧起“超级碗”。他的所有精力都凝聚在一起。他的目标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他,使他不会触礁或搁浅。于是,别人对他的反应与前一位不同,他也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我的体育记者朋友分析了这两种情况,将其归结为心理控制的作用。由于人具有目标追寻功能,因此,只有当个体朝着某个目标前进时,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还记得我们在前一章把这种情况比喻成骑自行车吗?只有向前骑或者追求某个目标时,我们才能保持平衡、镇定和安全感。如果你自认为已经达到了目标,你就会变得静止下来,就会失去前进时才有的安全感和平衡状态。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能力绝对化,就不仅没有了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动力,而且会觉得不安全,因为你必须捍卫自己的伪装和虚假。一位大公司的总经理最近对我说:“对我们来说,认为自己已经‘到达’目标的人,实际上已经用完了所有的本事。”有人曾称耶稣无所不能,耶稣告诫他:“你为什么要说我无所不能呢?无所不能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天父。”人们普遍认为圣保罗是圣人,而他自己的态度却是:“我自己认为目标还没有达到……而是要加紧朝着目标的方向努力。”
在坚实基础上站稳脚跟——试图站在高山之巅,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从心理上讲,如果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放下架子,你就觉得更安全。
这一道理也有非常现实的含义。它能解释在体育运动中失败一方的心理。当一支冠军队开始将自己看成是冠军时,他们就再也没有了奋斗的目标,而只有一个位置和荣誉需要捍卫。这样的冠军只会在守摊子、试图证明什么;而手下败将则有明确的目标去奋斗,而且往往能爆出冷门。
我认识这样一位拳击手,他一直打得很好,直到赢得了冠军。在夺冠之后的一次较量中,他丢掉了冠军,于是脸色很难看。失去冠军头衔后,他的状态又好了起来,并且重新夺回了冠军。一个聪明的经理对他说:“如果你能记住一点,那么当你是冠军的竞争者时,就会打得像冠军那样好。进入拳击场时,你并非在捍卫冠军头衔——而是在为获得它而奋斗。你没有得到过冠军——当你钻过拳击场四周的围绳时,你在冒着风险。”
造成不安全感的心理态度是一种手段。它是用伪装和虚假取代现实的手段,是向你自己、向别人证明你的优越感的手段。但这种手段总在弄巧成拙。如果你此时此刻无可挑剔、高人一等,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奋斗、去拼搏、去尝试了。实际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