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说到,人的反应和响应要与环境因素相协调。不过,从根本上讲,人不是反应者,而是行为者,是“演员”。我们不仅只是被动地对任何环境因素作出反应,那样就像一条没有船长的小船,不管向哪个方向航行,都可能遭受风吹雨打。作为追寻目标的存在物,我们首先要是行为者。我们要树立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前进路线。之后,在这种目标追寻结构的背景下,我们便能针对环境作出恰当的响应和反应,也就是说,能够以一种继续前进、以一种对最终目标的实现起作用的方式主动反应。
如果对负反馈的响应和反应没有使我们在面向目标的道路上向前进一步迈进,或者对最终目标的实现不起作用,那么就根本没有作出响应的必要;反过来,如果任何响应都让我们偏离正确轨道并消极影响我们,那么任何反应都不是恰当的反应。
你的情绪稳定剂
几乎在所有的目标追寻情景中,人自身的内心稳定剂本身,都是一个需要始终保持的重要目标。我们必须对负反馈数据(它们告诉我们何时偏离正确轨道)很敏感,以便能改变方向、继续向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船儿漂浮在海面、保持稳定。我们的船儿不能因为每一股从旁边经过的海浪甚至猛烈的暴风雨,而变得颠簸、摇晃、触礁甚至沉没。正如普雷斯科特·莱基所说:“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要保持同样的态度。”
“任凭铃声响”是一种使我们保持情绪稳定的心态。它能使我们不会在遇到环境中的每阵风浪或波纹时变得颠簸,因撞击而偏离航向或者由此产生惊慌。
不要与假想敌作斗争
还有一种不恰当的反应会造成担忧、不安全感和紧张情绪。这种反应是一种坏习惯,即总想从情感上对某种主观臆想、其实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作出反应。许多人对现实环境中真实而不重要的刺激源反应过度,但似乎不满足于此,于是便在头脑中造一个“稻草人”,并在心像中对它作出反应。除环境中真实存在的消极因素外,我们还自己强加消极因素: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出现这种事、出现那种事怎么办,等等。在担忧时,我们会对环境中存在什么、会发生什么,形成自己的负面心像。形成心像之后,我们会对它们作出反应,就像它们真的是那么回事一样。大家还记得:人的神经系统辨别不出真正经历和生动想象的东西之间有何区别。
“什么也不做”是对虚幻问题的恰当反应
同样,你可以稳定自己的情绪,不受这种干扰的影响,其方法不是你做点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也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