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通了。
农村里的女孩子,绝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就包括谢兰兰,她也不识字。有的是因为重男轻女,有的是因为家里没钱念书,可更多的是,大人们根本没有要让孩子读书的概念。种田不就好了吗?我们种了一辈子的田,也不认识字,不也这么过来了吗?他们自己不识字,也不认为孩子需要识字。伟人也说了啊,农民阶级力量大,他们农民好的很!不比那些什么读书人差!
看红河村的村小,方圆好几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个小学里读书。现在这个年代,伟人说人多力量大,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稍微人多一点的,十几个孩子根本不稀罕。但村小里念书的才多少?不到一百个孩子!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女孩不到一手之数。
这样的情况下,宁长清这个被宁爷爷当做是古代大家闺秀培养起来的女人的确是非常不同了。
“这还不止呢!”
宁长安继续道:“我以前调皮,经常在书房外面偷听爷爷和大姐说话。爷爷甚至会把国家大事说给大姐听,然后让大姐告诉他自己的想法。”
“所以大姐一直都很多主见,你发现没有,一般外人说什么大姐是很少会在意的。旁人的话她根本不在乎,夸她她笑着,但不会觉得骄傲;说她她也笑,会反思但是绝不会否定自己。”
谢兰兰听的连连点头,确实,就是这样!今天她不就亲眼见识到了吗?
第34章 :纠结的杨建军
宁长清应该只是有一段时间没回过娘家,怕宁父宁母担心。这次回来也只是待了一晚上就走了。
闺女回来了不过一天就要走,宁母送别的时候两眼含泪,又因为心里担心,过后好几天都打不起精神来。
不过,很快发生了一件事就让她没时间去想这件事了。
小杨村开始分粮了。
今年早稻的收成很不错,宁父人到中年才开始种田,可宁母确实从小耳濡目染,是个老庄稼汉了。双抢的时候,她一打眼,就把今年的亩产猜了个差不离。
“估摸着亩产能有三百多斤。”
这是宁母的原话。
谢兰兰记得,往后会有一个姓袁的伟人研究出杂交水稻。后世的人种那种杂交水稻,亩产能达到一千多斤。不过在这个没有杂交水稻的年代,亩产三百斤已经是老天爷赏饭吃了。
村里人都喜气洋洋的,等着分粮。他们都是一辈子待在田里的人,收成怎么样他们比谁都清楚。今年这收成,除去上交的,每家每户也能分到不少粮食。除去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估计还能有不少剩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