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黑色的小蝙蝠。
这些家伙,什么时候变身的?
再回头遭遇李栋熊熊燃烧的双眼,冯夷举双手投降。“我知道了,我去拿一块钱硬币。”
第05小节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上海”。更何况,有一千四百万双眼睛在看着上海呢?这一千四百万双眼睛的主人每天的一个小小的遭遇,说不定都会让他产生“上海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吧。或褒或贬,也许没有迈克尔这么夸张,不过很多人不也是用着第一感觉来接触城市的吗?而这第一感觉中,是不是存在着自我的暗示,就像庄周梦蝶那般,谁也无法说清楚。在一千四百万双眼睛中,那双是冯夷的眼睛里,到底是看到了上海,还是从上海看到了自己呢?
※※※
冯夷一直觉得自己出生的这座城市很美,不仅因为这座城市里的人是多么努力上进。他觉得这座城市的存在本身就很美丽。就像他之前去过的北京、成都、西安、洛阳、开封、广州……这个国家每个城市都很美丽,都是那么努力地活下来。这个历史如此悠久的民族,他们原以为自己可以忘了自己还“活着”这件事,他们将这个民族一定能够延续下去这个坚定信仰深深烙刻在体内。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忘记。但是不行!这个国家的每一分土地都在呼喊着,都在呼吸着。他们活着,因此他们才会更加努力的活下去。上海也是一样,但是上海又有不同。上海的努力,上海的积极,曾多少次被关注被激扬。可是谁能感受到呢,这个城市是这么努力想要使自己变得快乐?造悬浮磁铁造国际机场、慈善募捐、奇幻电影,一座座桥造起来了,无数外资名流进驻上海……哪怕是在街道里晒太阳的老人,弄堂里驶过的自行车,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上海需要骄傲,同时也需要信仰。他们将商业变成一种精神,并且努力成为一种文化。他们想要快乐。快乐绝对不是罪恶。虽然它曾因此不断嘲笑自己戏弄自己,但是谁能阻止上海想要变得快乐的心呢?
上海不小资,因为小资并不是骄傲,它是休闲;上海也不懦弱,它无需让自己的饮食男女变成别人形容的对象;上海不是从30年代的百乐门而来,它也不会终结于衡山路的酒吧文化;上海来自……于被尊称为“春申君属地”的战国时代,那个追随着吴越战争脚步的东方住民,在不断地迁徙和汇聚中产生了新的文化。不过大家已经忘记了,大家谈起上海,要么是30年代,要么是《ELLE》和小资,要么是上海的小男人……上海不应该仅仅是用来休闲娱乐的,虽然它那么努力地想要快乐,但是它追寻是更高的快感。
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