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书的厚度增加,倾城与春江水月成长了,桃次郎也难以回复到当初的桃子。
虽然故事还是按照原来的大纲在走,书的调子却越来越阴沉,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欺骗、掳掠、杀戮、屈辱与愤懑,这是桃次郎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的折射。
令人不禁要感叹梦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梦想,大概就是由于梦神的慈悲,把我们隔绝在了尘世之外吧。
桃次郎的写作态度,用认真二字是难以形容的,他会在初稿完成之后,对作品进行大量到难以置信的润色、修改与校正,只能说是如有洁癖一般。
然而我读他作品的时候,还是觉得那些他初次写出来的、毫不洗练的文字,甚至那些最后被排除在大纲之外的废稿,却是最能讨我喜欢的部分,那种赤裸般的生涩感,如同袒露着灵魂一般的透明与纯净。
古书云:「丹青易描,真色难学」,大概感叹的就在于此。
当然,论起各种创作技巧,桃次郎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诟病的,《倾城战记》里面其他的人物也各有出彩,只是那些人更多作为「故事」而存在,却难说是独立和有生命的角色了。
这些作为垫场的人物,围绕和穿插在叶倾城与春江水月两人之间,形成一个个泡沫般的小故事。
桃次郎在写这些小故事的时候,或者得以抛弃全文脉络,全身心地投入到单元剧情之中。
那里面有些是突发奇想的奇妙构思,有些是信手拈来的渊源典故,作者在完成这些部分的时候,都显得投入而精神焕发,立意每每当得上「颖脱」二字,使事而不为所使,笔下又带着几分鬼气,这是桃次郎独有的宝贵才能吧。
当然,这种才能在我看来也是一把双刃剑,泡沫这种事物,是不能雕琢与保有的存在,作为长篇作品的倾城,并不能持续提供给桃次郎所需要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因此他也经常陷入苦恼之中。
幸运的是,后来据说桃次郎总算找到折衷的办法,把每一集书当作一个独立的故事来写,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写作欲望不至于枯竭。
当然,这样会造成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除了人名之外,简直看不出来前后两集是同一部作品。
当然,因此读桃次郎的作品,会有些超脱于小说情节之外的阅读乐趣,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这些人物被桃次郎阅读、记住,然后在自己的作品中按照自己的风格重新演绎,因此看《倾城战记》时,隐隐有一种透过桃次郎的眼睛,对经典名著再阅读的感受。
作为读者,我应当感谢桃次郎写出了这样一本《倾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