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杨纂不做思考,对答如流,这是每一个县令的基本准则,否则就是业务不精,考校的时候要倒霉的。
“擅改度量衡器呢?”李元景听的有些头大。
“回殿下,尚无此律法!”杨纂小心回应着,大唐现在的确没有这方面的律法。
量器每年八月必须送到官府校对,没问题就盖章盖印拿回去继续用,有问题就让你换新的,有问题的回炉重造。
其律法相当不完善,多以袭承隋朝开皇律,但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本就存在不少漏洞,而律法完善与否,看的并不是一两位帝王的努力,而是多位帝王长时间不断的修改完善,往往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律法。
李元景看了眼粮铺,暗暗觉得有些可惜。
大手一挥,命令道:“封了!”
“殿下,这不合规矩……”听到李元景要封粮铺,杨纂急的满头大汗。
他很想说一句你这么搞是越权的,但在面对赵王的时候,杨纂是没有这个胆量的,而且关于这个事他是没什么资格去插嘴的。
据理力争不是不可以,但杨纂承受不起这事的后果。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件事情捅给御史,让御史去皇帝那里弹劾赵王,可不管怎么算,现在李元景要封粮铺,杨纂只能干着急。
“本王做了不合规矩,你倒是用规矩把这事了了啊?”李元景瞥了眼杨纂,淡定的挥一挥手,示意梁毅封店。
“诺!”梁毅知道李元景要干啥。
所以轻车熟路的带着人直奔粮店,将所有的粮食全部搬了出来,又让人借了一些马车,直接将这些粮食装车运走。
粮铺开门还是关门管他个球,咱家殿下要的是粮食,正好有个机会可以名正言顺的抢粮,还能省点钱呢。
杨纂虽然急,但他没有任何办法。
李元景越权只是其一,按照律法其实应该是先把差百姓的数量补齐,余下的没官。
李元景压根没提补齐的事情,直接就没官了。
而且没官也应该是辖区长安县衙没官,然后纳入官仓的,这才是正常的程序。
“殿下,不妨暂且等一等,先做个数目,待明日再派人来没官也不迟!”躺在地上如同死狗一般的胖子掌柜的上气不接下气的说着。
被亲王抓个正着,这事纯属他们倒霉。
但这些事情不是他能决定的,这些粮食也不可能被李元景拉走的。
这年头能在京城开粮铺的,背后没点靠山能行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