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二十天,而现在的话,没有二十五天就不要想了。
这条水路已经成了大唐最忙碌的交通要道之一,为此朝廷不得不加派人手来管理河道。
若是不妥善管理,运河上怕是会出现船挤着船的画面了。
“绕也没办法啊,虽然山阳码头距离海州仅有二百余里,但船能载的货物实在是太多了,从那里卸船在走陆路运输,不论是时间亦或者人力,还是资金方面都要比船绕一圈花的多的多。”海州都督郁闷道。
他们也不是傻子,这种事情也轮不到官府先去考虑。
那些商人一个比一个还精明,各种路程的费用他们早就计算过了。
最终发现虽然走水路绕一圈很费时间,但却是最省钱的办法。
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个道理,所以运河上的航运业务才会如此繁忙。
李世民当然也知道这种无奈,但他同样也知道,这会对资源产生一定的浪费。
现在水上资源全部拿去跑这些运输业务了,那朝廷对其他地区的一些布局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靠修路倒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可目前为止,李世民发现修路也不是万能的,最大的问题便在于,一台马车的载重有限。
比如说先前海州蒸汽机坊制造的蒸汽机和锅炉,就无法通过陆路去运输,只能通过水路先运到洛州,然后在想办法送去长安。
这些东西太重了,一般的车辆根本扛不住。
而这几年也让李世民体会到了一个道理,若想快速的发展,朝廷就必须要学会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争取可以让其发挥到最大价值。
并不是说需要在某个方面达到巅峰就行的,这样只会形成老大撑死老二饿死的局面。
所以,在了解到海州的实际情况之后,李世民心中便有了修路的想法。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
同样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世民才真正意识到了李元景的高瞻远瞩。
工匠入仕,当年看来的确是一个笑话,然而放在现在呢?
李世民再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目光短浅,倘若当年能够支持这个决定,就算现在依旧不能解决问题,恐怕不久的将来也能解决问题吧?
大唐的工匠造不出锅炉,造不出蒸汽机,更造不出被太子吹的神乎其神的大唐皇帝号战舰。
心中有事的李世民匆匆结束了海州之行,原本计划在海州住上几天的行程也取消了,直接带着车队去向几十里外的海军军营。
大唐有两支海军,一支是归属于李元景麾下的海军,这是由原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