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不止是认识,应当说,是熟识,而且已经熟识很久了。只是,失去联系也已经很久了——两年了吧。
这是他们第二次失去联系。第一次失去联系应该是在十五年前,间隔期是八年。
那时候,他们还都年轻。
陈歌多次形容说,想起小雅的感觉就是青梅竹马。青梅竹马是什么样子的?小雅不知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长干行》是李白的,不是他们的。
他们认识那一年,小雅十四岁,他十八岁。他比她高两级,却比她大四岁。后来小雅问他上学的节奏为什么比常人慢了一拍,他微微一笑:还不是为了等你。
如此俗滥的甜言蜜语,然而当事者听了也还是受用。是的,如果他不慢,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校友。他们上的是同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小雅上一年级时,陈歌和小辉一道,正在上三年级。小辉是小雅的哥哥,和陈歌是同班同学。那时想上中等师范学校的孩子很多。中师,上完初中就可以考取,是竞争得很激烈的热门学校,生源绝对好过高中。原因很简单:那时的师资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饱和,教委还包分配。只要考上了,工作就从根本上有了保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另外,无须交学
费,国家每月还掏腰包补贴生活。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于是不仅家境贫困的农家子弟,就连优越感很强的城里孩子,一时间都对中师憧憬不已。中考的时候,每个学生几乎都把师范学校列为第一志愿,学校也因此获得了质量很高的生源。
小雅的父母就尝到了让孩子上这种学校的甜头,于是,小辉考上师范两年之后,小雅也按他们的要求报考了师范学校,并且不辱使命——她当然不会辱什么使命。那一年,她的中考成绩在全年级是第一名。要知道,她所在的学校是市里面数一数二的重点。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小雅和第二名的成绩拉开一百分都不止。晚上躺在床上,每一科的内容都能在她的眼前自动过电影。她的脑子里仿佛有谁装上了探照灯,哪一页有一个方程式,哪一页有什么插图,全都清清楚楚地在梦里晃着。到最后小雅自己都恐惧起来,巴不得第二天就考试。
但小雅不愿意上中师。她想上大学。原因很简单:中师是在本市,上大学可以离家远些。
她不想呆在家里。
但父亲决定了,就不能改变。她清楚这个。她曾试图对父亲谈谈自己的想法,父亲一口就否决了:别说了,女孩子当老师最合适。再说,家里也没多余的钱让你读大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