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到底是相濡以沫好还是相忘于江湖好呢?”“其实我也一直在想,庄子写这一段的真正意思难道真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吗,在翻译此段时我觉得先要学会翻译古文所注意的两点,一是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否则很容易产生断章取义的错误,二是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古文中的标点符号也应该根据上下文进行添加才能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从本句的结构上看,属于议论文的模式,其论点是誉尧而非桀,其论据是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文章开头先举了一个例子,然后拿他和相忘于江湖进行比较,到底是相濡以沫好还是相忘于江湖好呢,我觉得从这两点进行分析。
”杨峰一边双手按住赵虹芹的足底向上逐一着她的穴道,一边继续娓娓道来:“首先从文章的结构上看,作者用了大半篇幅描述了相濡以沫,对于相忘于江湖只用一句带过,难道作者花这么大力气举了相濡以沫的例子只是为了在最后用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来否定掉前者吗?这不符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其次从上下文的内容来看,作者举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最后的一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所以根据议论文的结构可以知道,整句的中心思想应该在最后一句,其意思就是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因此在理解这篇古文时应该紧紧抓住其中心思想称誉尧而谴责桀是不正确的做法来进行理解,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拿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做比较也是不对的这一论断,但是这样一来不是会得出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自相矛盾的结果吗?其实不然,开头我就说过了,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都是我们现代人在翻译古文时后加的,所以在不理解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添加标点符号很难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一些情感因素,难免会有发生错误的时候,因此在对本文的上下文进行理解后,只要将不如相忘于江湖后的句号改问号,就能够使整篇文章通顺明了了。
”花都秘语-第四十五章论道当说到这里,杨峰停顿了一下,接着继续道:“所以这一古文的原意就是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没有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吗?我们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最后要说的是事物的本来规律是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生存,有人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