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空降失败吓破胆。1945年3月23日,已经占领莱茵河西岸的盟军开始强渡莱茵河,打头阵的仍是一支先于地面部队到达的空降部队,用来攻占这一地区的各个渡口,空降作战代号“大学”行动。
为了支持空降行动,3月21~23日,盟军出动飞机5560架次对空降地区进行了猛烈轰炸,24日早晨还使用了150架轰炸机在柏林上空吸引德国战斗机。3月24日7时(正面部队渡河开始后6小时),美第17空降师乘c-47等运输机908架、滑翔机906架从法国巴黎附近的15个机场起飞,英第6空降师乘运输机683架、滑翔机440架从英国伦敦附近的11个机场起飞,编队按时在布鲁塞尔上空会合,然后飞往预定空降点。在2753架战斗机的空中掩护下,空降于9时50分开始,12时40分结束,2个半小时内降下了约1.7万人(其中伞降8600人)、汽车614辆、火炮286门、物资300余吨。
其实,由于空降部队深入敌方战场,难以得到有效的火力支援,在空降、集结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敌人的袭击,而且空降兵本身可携带的武器、弹药及补给都有限,缺少重型准备,加之其他固有的各种局限性,战争史上的历次大规模空降作战多是极为惨烈的。但“大学”行动计划周密,进行顺利,空降作战地区在地面火力射程之内,加上有力的空中掩护,盟军大部分空降人员、物资都按计划着陆到预定区域,有效破坏了德军防御,当天便与地面部队会合,伤亡不到2000人。“大学”行动可谓盟军空降部队在欧洲战场上的“完美收官”,也是二战空降史上盟军损失最小、完成任务最好的一次空降作战。
4.4 c-46“突击队员”:飞越喜马拉雅的“神鹰”
c-46由柯蒂斯怀特公司生产,是由商用高空客机改制的军用运输机,绰号“突击队员”,于1940年3月开始服役,共生产3000余架。c-46在常规战场上表现平平,维护性和可靠性甚至令人堪忧,但它在人类空运史上最为艰苦的“驼峰空运”中担任了主力,为其赢得了“二战英雄运输机”的美誉。
驼峰勇士
抗日战争中后期,中国半壁沦陷,东南沿海交通都被日军切断,物资供应日益紧张,从云南到缅甸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界唯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1942年1月,缅甸即将被日军占领,时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递交了一份备忘录,上面写到:“滇缅公路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中国战争物资的储存量从来没有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