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就跃上一个新台阶了。
中央台的“为您服务”、英语节目、少儿节目,大大地开阔了一家人的视野。
海容和海纳也争气,在西山矿务局子弟学校上小学后,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第三年,当这套单元房买到自己名下,文景因为积蓄有限,又拖累过多(还得接济乡下的老父老母和公公婆婆),顾不得再作室内装潢时,深觉对不起孩子们。
不料这小海纳看出了妈妈的心事,私下里与姐姐一核计,在某日的饭桌上突然对父母说出石破天惊的话来:“爸爸、妈妈,我们要用奖状装点咱的家!”孩子们真是好样儿的。
姐妹俩在暗暗较劲儿。
海容得了三好学生的奖状,海纳因身体状况的原因未能如愿。
但这小人儿誓不甘心,就在单科和特长上下功夫。
结果反倒又得了两个奖项:一个是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一个是英语会话奖(海纳爱听电视节目中的“跟我学”英语节目,特有语言天赋)。
果然,在墙壁上贴了一张张奖状,这屋子就不显得寒酸了,反而有了不同凡响的灵光、有了蓬勃向上的生气了。
来找爸爸或妈妈的叔叔阿姨进了屋,一抬头总会眼睛发亮,说:“好啊,小姐妹前途无量呀!”那无量的灿烂和辉煌顷刻就折射到父母的脸上了,渐渐就深入人心了。
一家人心气儿更旺了。
<o:p></o:p>当然,在这三年中发展最快的还是文景的“矿工劳保用品服务社”。
起初是文景一人单枪匹马做特制棉袜,后来有两位农转非的家属也搬了缝纫机加入进来,变成了三人服务组。
再以后在工会的支持下,租赁了矿务局一个旧会议室,扩大了缝纫项目:除了袜子还做手套、口罩、保暖衣裤等等。
职工由三人增加到十人就正式挂牌儿,叫做“矿工劳保用品服务社”了。
<o:p></o:p>虽然人多了开销就大了,质量有时却难以保证;身任社长的文景操心劳神,收入反倒不及从前;但她的心情却无比地舒畅。
想想吴庄的同龄人,哪个的志向不是走出吴庄、跨过红旗大桥,跻身城镇当一名挣工资的职工呢?即使是胸无大志的文德,在九泉之下都为了进了“厂办”而荣耀呢。
想当初自己为了进县针织厂与吴长方吵得乌眼鸡似的!如今不仅在西山矿区立稳了脚跟儿,而且还当了十来名职工的头儿、共同致富的带头人,这也就够个事业、够个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