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城晚报上看到一篇题为“为了一个女孩儿的生命”的文章,说的正是他(她)们的事,就把那张报纸送到了十五号房间。
当时,他(她)们刚从经济日报社出来,还在返程途中呢。
回到房间后,两人看到晚报上的文章,相拥而阅,大气儿不敢出。
文章写得太真实太感人了。
不知不觉,文景已泪雨滂沱,再也看不下去了。
当晚,两人决定第二天就往红十字会送这份报纸去,不料又遇到了初冬的大雾。
他(她)们没有在京城过冬的准备,未带棉衣。
就只好留一个人在家,另一个将两人的衣服都套起来保暖了。
<o:p></o:p>“也不知道咱那儿怎样,海容该懂得及时加衣服吧。
”做母亲的真是一个娃儿身上一条心。
文景一边脱下自己的羊毛衫外套,帮吴长东套在里边,一边念叨。
她头上的白霜融化后,变成了细碎的水珠,晶莹地悬挂在纤发上,在灯光下灿然闪光。
<o:p></o:p>“你放心,要相信春怀!”吴长东初穿了文景的羊毛衫,感觉捆在身上拘束得很紧。
不过,一会儿那暖融融的感觉就把不舒服的感觉驱散了。
<o:p></o:p>文景难为情地朝他苦笑,替丈夫把中山服的领口扣好,免得那羊毛衫的女式领口暴露出来。
看长东把出门该带的材料打点好后,文景又将自己口袋里的零钱掏出来塞到丈夫口袋里,并嘱咐他大雾中再不要步行,免得迷路。
一定要乘车。
<o:p></o:p>这一天,他(她)们决定男主外女主内:吴长东去红十字总会,跑钱;文景在家里给美国方面写信,催药。
<o:p></o:p>吴长东出门后,文景便掩了房门,把一条毯子披在背上,挤进那椅子和桌子之间的窄空中,提笔写道:<o:p></o:p>尊敬的剑桥制药公司领导:<o:p></o:p>您们好。
这是一位望眼欲穿的中国母亲给你们发去的第十封信。
此前,为了她生命垂危的女儿,已经发去九封求救信了。
可是,一直不见回音。
你们为什幺要保持沉默呢?嫌我们穷,怕交不起医药费幺?如果持这种想法,未免低估了中国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