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
后世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永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李军晰出身在这种“师道精神”早已泯灭的后世,对此的感触不可谓不深刻。不过,老夫子的另眼相看也不是好受的。若不是老夫子一力坚持,李军那里有心思在这里学习什么论语,早就去修炼九阴真经去了。
《论语》在这个时代是一部用来启蒙的儿童读物。当初宋太宗要升赵普为相,有人讥笑他学识浅薄,只识得一部儿童读物《论语》而已。太宗以此问赵普,赵普反驳中带有自嘲之意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后世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时代只是个有趣的闲话,直到南宋朱熹一力推举,弯曲事件本意,奉之为经典,朱熹死后又有后人据此抬高《论语》的地位,北宋时期的儿童读物到了后世变成一句话顶其它书籍百句的真理名言。
程老夫子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没一丝下垂,带着八方帽,象一个逼真的木雕,此时脸上稍稍露出一丝笑意,转而即隐,酷着脸示意李军晰坐下,又做补充:“学乃诚心求教。习是温习所学。悦者,心中愉快矣。
诚心求教甚么?圣贤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凡人不可缺,须学才知之。
如何学?人之初,性本善,真纯不伪,就名曰“道”。礼记中庸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是道之正解。其中天性知者,称曰良知,就是性“德”。又有天性能者,称曰良能,就是性的“仁”善。三者乃内之根本。本体具备,由内至外。“艺”术百工,一切事物,有形无形,此为本也。凡六艺四教,典章文物等,都包括其中。不过因时增减而已。此是外之大用。
孔子之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非读书人,亦可享用,不分彼此。“
程老夫子说得口快,突然想到面前的只是一群十岁以下的孩童,根本不可能听懂自己所言,不由心下苦笑,赶紧打住。他此是二程的传人,虽学识未能有奇解,却也中规中举,学问上稳扎稳打,亦为儒士所景仰。人前往求教,他为之解惑,一来一去,人多了,名气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程老夫子暗暗叹一口气,他以教导小孩为生的境况未尝不是声名所累,所谓人言可畏,在众目睽睽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