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子弹只擦伤头皮,他的头上缠着厚厚的绷带。妮娜找到在吃早餐的契戈林,赠送他一枚奖章,并附上从他的书中节选的一句话:“如果你要我的生命,就来取吧。”她求他在临走之前再见一面。阿卡迪娜出现了,后面跟着萨林,他们争吵着,萨林病倒。管家把他扶下。切普勒夫上,让阿卡迪娜为他换绷带。切普勒夫向母亲表示出对契戈林的藐视,接着母子间又是一场争吵,切普勒夫留着眼泪离开。契戈林又上场,问阿卡迪娜是否能再住几天,阿卡迪娜甜言蜜语地哄骗他,契戈林同意回莫斯科。待阿卡迪娜离开,妮娜和契戈林最后告别,并向他宣布她要违背父母的意愿离家出走,去追寻做演员的梦想。他们热烈亲吻,相约在莫斯科再见。
第四场
两年以后的冬季。玛莎终于接受了麦德维耶顿科的求婚,并已有了一个孩子,但玛莎仍对切普勒夫仍还着单相思。两年中有很多的事情发生了:妮娜和契戈林在莫斯科同居了一段时间后,契戈林离开了妮娜又回到阿卡迪娜的怀抱。妮娜的演艺事业并无成就,目前跟随一个小剧团在各地巡演。切普勒夫发表了一些小说,但精神更忧郁。萨林的健康每况日下。众人去打牌,切普勒夫留下写稿。妮娜从后门近来,告诉他两年来她的生活,她把自己和那只他射死的海鸥相比,然后又否定 了:“我是位演员。”她告诉他,在她和契戈林所生的孩子死了以后,她被迫和二流的剧团演出。她的口气里,又有了自信。切普勒夫请求她留下,但她正处在迷乱的心境,他的请求对她并不意味什么。她悄悄地走了,就像她进来时那样。切普勒夫撕毁了稿子,默默地离开了房间。众人回来,突然一声枪响传来,多恩去看究竟,回来后把契克林叫到一边,告诉他把阿卡迪娜带走,因为切普勒夫自杀了。
剧终。
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了,但观众们的情绪还弥留在剧情里,大家默默地离开了剧场。我们和各位教授和夫人们压低嗓门互道晚安。
丹尼斯推着自行车陪着到校园里的停车场。
丹尼斯问我:“你觉得这个剧怎样?”
“令人深思。”我望着校园里夜幕中草地上蜿蜒的甬道。
我习惯把剧情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还说这个话剧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爱情、艺术和人生的追求、彷徨和无奈,是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知识分子生活的缩影。我谈到时代的危机,自我价值的寻求,人生的意义和海鸥的象征意义。
第十五章 爱无忌(11)
丹尼斯则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人物的性格,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