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以及居住在美国的华文作家去开会
。我算敬陪末座,代表了台湾,同去的还有□弦,我们的诗人。
对于开会,我的兴趣极少,可是去这么一趟,能够见到许多闻名已久的大作家
,这就不同了。我喜欢看名人。
初抵新加坡时,举办单位做事太细心,不但安排食宿,同时还很周到的交给每
个与会的人一个信封,里面放了两百块新币,在当时,相当于一百美金,算做零用
钱。
这个所谓文学集会,在那几天内认真的开得如火如荼。这的确是一场扎扎实实
的大会。只怪我玩心太重,加上新加坡朋友也多。开会开得不敢缺席,可是我急切
的想抽空跑出去街上玩。
就在一个不干我事的早晨,散文组部材没有会可开,我放弃了睡眠,催著好友
李向,要他带我去印度店里去买东西。
那一百块美金,因为忙碌,怎么也花不掉。
就在急急匆匆赶时间吩土产店的那两小时里,我在一家印度店中发现了这一大
块色彩惊人艳丽的手工挂毡。
盯住它细看了十分钟,觉得不行━━它太丰富了,细细的观看那一针一线,一
年也看不够。
我还是盯住它发呆。李向在一旁说∶“就买下了吧!”我没答腔。
美丽的东西不一定要拥有它。世上最美的东西还是人和建筑,我们能够一幢一
幢房子去买吗?
“这不是房子。”李向说。
这不是房子,而且我不止只有那一百美金。可是我还是相当节制的。
店主人对我说∶“你就买去了吧!店里一共只有两幅,这种挂毡手工太大,不
会生产很多的。”
我试著杀价,店主说,便宜五块美金。这不算便室,可是我不会再杀,就买下
了。
放在抽屉里好几年,一直不知道给它用在什么地方才叫合适于是也不急━━
等它自己要出现时,大自然自有道理。
过了三年整,我在台湾有了自己的房子,客厅壁上不挂字画,我想起这幅藏了
好久的挂毡,顺手翻出来,用钉子把它钉上,就成了家中气氛最好的一角。
这幅东西来得自自然然,完全随缘而来,看著它,没有一点吃力的感觉。心里
很快乐。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寡妇,辛辛苦苦守节,将几个孩子抚养长大。她,当然也因此老了。
在她晚年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