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0余处,从世存作品可见东阳木雕艺术有了全面性的突破和提高,其特点是丰富的题材内容、娴熟的构思设计、奇巧精细的装饰图案、精巧的雕刻技法、恰到好处的实用结合。财主豪门雕制“千工床”、“十里红嫁妆”盛极一时。
民国,木雕艺人流向城市,经营方式由上门加工转向工场生产。1914年创办的杭州仁艺厂,成为东阳木雕商品生产的第一个专业厂。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仁艺厂的东阳木雕箱架、书箱获大奖章,室内陈设木雕工艺品获金牌奖。
1922年,仁艺厂举行了一次木雕技艺人比武。行家相评,公认杜云松为“雕花皇帝”、黄紫金为“雕花宰相”、刘明火为“雕花状元”、楼水明为“雕花榜眼”。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国势衰败,战火连年,东阳木雕总体上陷入低谷。但这一时期,东阳木雕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木雕工艺品由产品变为商品,生产方式由上门制作变为工厂化生产,是古老的东阳木雕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终于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列入民族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保护。经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运昌、艺术兴,东阳木雕进入了一个全盛的发展时期,迎来了新的辉煌。
盛世出精品。东阳木雕,既有列入国家收藏珍品的《文姬归汉》、《黄山风景》、《甘露寺》、《三英战吕布》等名作,又有杭州灵隐寺的《释迦牟尼大佛像》、省政府礼赠香港特区的《航归》、新修雷峰塔内巨型壁挂《白蛇传》等鸿篇巨制。
近些年来,东阳木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雕刻技法、题材品类、应用范围乃至制作材料上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如多层叠雕,取得了在一个平面上的三维视觉效果;“火烧板木雕工艺”,把古色古香的明清木雕古宅还原得惟妙惟肖;“树皮雕”系列作品,使人耳目一新;根据古建筑维修和市场经济要求应运而生的仿估木雕,不仅满足了古建筑修旧如旧的要求,更促使木雕室内装璜和陈列欣赏创新,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的审美要求。
盛世兴收藏。东阳木雕扎根民间,东阳人珍爱有加,不仅保护保存了200多处木雕古建筑,而且涌现出一大批民间收藏人士,大量木雕精品藏于民间。近些年,还出现了以《东阳木雕》为代表的一批东阳木雕着作、史料集,使东阳木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